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陳姓南遷族譜、方志節選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7年10月15日

一、陳姓南遷族譜、方志節選:

一、陳姓南遷族譜、方志節選:

恩平鹿頸《陳氏英翁族譜》: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不忘本祖之,世系不可不考之,以修譜哉。余陳舜之後二十八代孫,胡公滿受封于陳,今陳縣是也,遂賜氏焉。傳二十四世,生完、讓、遜、順、文。完奔齊生恒,受命為齊侯,改姓田。讓傳十二世生涉;涉傳十二世生實,號太邱,守穎川始郡焉。實五世生登,字元龍;弟躍,字夢龍,為徐州太守。二十世生洪進,封為岐國公,遷河南光州。二十二世生瑚,為官被謫遷福建龍溪,生烈,兄弟十八皆仕,宋仁宗嘉祜為名臣。烈隱福州,嘉祐七年壬寅,召國子監,直講不到,偕兄弟游金州。生圭,圭生吾仁,吾仁生兆,為縣令。義生賈、亮、敬。兆生文、紀綱,兆為官,同男、紀、綱貶西川。文遷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九龍井珠璣巷,生鼎、鼐。鼎為河南太守,生萬山;鼐生齡山、逸山、壽山。萬山生輝,號煒輝,登進士,諫議大夫。夫人鄺氏,生四子:謨、宣、英、愷;妾侯氏生三子:潤、圖、仁。……

開禧元年正月初五日,珠璣巷簽名九十七人共三十三姓。羅貴為首內有族中陳世興、陳世道,二團稱告移,由縣及府,南雄府鐘文達准給文引。正月十五日給,限四月二十日繳,偕九十七人向南南遷,四月十三日到大良邑,眾赴縣業芳告案立籍,縣造冊繳引。而世興、世道在大良而居止焉。是時謨祖之兄弟七人,子侄二十有八,偕族之兄弟三十有餘,有攜手南遷。有留戀故土,有返回福建,有各處別去者。吾謨翁兄弟,世代官宦,仍居故土。蓋謨翁生於南宋孝宗乾道九年癸巳歲,至曆淳熙十六年,光宗紹熙五年,甯宗慶元、嘉泰而至開禧元年乙丑歲,三十三歲是也。是時,謨翁與英翁兄弟同登科第,志在故土,不欲遷身,在居官不能遷。謨翁舉鄉進士,官至刑部侍郎,隨隱焉。英翁登進士,為宣議大夫,差撫外夷不行。謨翁生四子:文詵、文振、文龍、文超。英翁生四子:法、福、壽、悟。及曆開禧至嘉定,又理宗始,實寶慶,終景定共在位四十年改元者八,而謨翁與英翁耄而殞矣。……

鹹淳九年癸酉歲,即元太祖至元之十年正月甲子夜各逃生,吾祖相語曰:“是行也。”兄弟恐難相遇同處,但逢沖則止焉,兼村名有點水者即棲焉。蓋水流萬派在可以逢源,矧故土亦曰沙水村,以志無忘所自也。因是鹹淳九年,法祖偕伯叔兄弟子侄,登舟而往步陸而行,通遷于廣州府各處居焉。長謨翁四子至古岡德行裏寓焉,次宣翁遷居東莞;四愷翁遷居海晏汶村;五潤翁遷居潮州;六圖翁遷居清遠城裏;七仁翁遷居古岡涯灣。三英翁生四子:法、福、壽、悟。福祖居潮漣,壽祖居黃沖,悟祖居鄧沖,我法祖十五郎守朝郡,守廣西柳州知府,學法救民,滿俸榮歸。當禍而南遷也,抵舟于新寧祗壇海旁住。劄忽聞,哇聲響鬧,祖曰,此必有田裏,可居,遂登車而尋,擇地名沖金而棲止焉。娶妣劉氏,生三子:金山、禺山、火山。是時,貊賊作亂,金山祖以韜略擒取,奏聞恩綬土提舉司職,各鹽場以家作衙。生四子:師盂、師仲、師季、師亮,遷居上澤。禺山祖住沖金衙前橫塘,娶妣李氏,生兩子:元禮、觀禮。火山子住沖金鶴頭,生二子:子謙、子慶,居住陳沖。元禮娶妣巫氏,生三子:大使、以安、以成。大使杜。以成生二子:景仁、景賢,留沖金。惟吾祖以安許配海晏趙氏(未娶)。當元世祖至元之二十九年壬辰歲,慘遭海寇麥秀擄至地名銅鼓罔,義不受震辱,用箭自刺而死,今載新寧志是也。後以安祖單身流飄避居南恩澆洞村,改名廣七,娶妣羅氏生一子,七五郎。七五郎娶妣黎氏,續娶鄧氏,生四子:富四、富五、富九、富十.見澆洞地僻人稀,非所以光前而裕後也,就擇南恩水東地面涇符頭而居住焉。今富四祖子孫居住涇符南閘,富五祖子孫居涇竹裏北閘,而分兩大房,爰以相依而居焉。繼之宗族蕃衍,而分白水塘、鹿頸、平富、岡村,散居各村者又蕃矣。至富九、富十兩翁往陽春、陽江而置田立宅焉。凡此考世系而編修之譜,內所書子孫先後相承者,接血脈也。伯叔兄弟親疏相序者,連同氣也。……

法翁十九世孫 邑庠增廣生承寵諱壯麗參訂考詳並書

(摘錄恩平鹿頸《陳氏族譜》,鉛印本。館藏恩平縣博物館。)

 

鶴園《陳氏族譜•序》:

昔韓文公有言曰:“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草為之後,雖盛弗傳誠哉。是言故有創作,于前者尤貴,有繼述於後也。”溯我始遷祖佛正公,自宋度宗年間由珠璣巷而來,擇居佛山開族分支,迄今數百年歷數十傳矣。年湮代遠,恐世系之難稽,勢易時移,慮派傳之失序,族同人有見於此。遂集合族老少,倡議修譜之事,仿照先型編為族譜。夫譜者普也,將世系昭穆敘一本之親傳,萬支之派普及,尊卑長幼,使稱名之不紊也。及決議修譜之事,行委豫為總纂,與族中海籌、叔祖等為會輯,豫雖庸愚安敢方命。然而頭緒紛,如編輯匪易,幸有金魚房柳生君者,誼屬宗家事相來往,知其長於修纂之能,遂敬聘柳君為編輯,得其模範。今者譜牒告成,所願子子孫孫勿替引之,籍斯以垂不朽也。是為序。

民國六年歲次丁已夏曆七月吉日 十八傳孫萬豫敬序

(摘錄鶴園《陳氏族譜》,譽抄本。館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文獻特藏部善本室。)

 

大同顯岡鄉《陳氏族譜》:

……諱政追,號紫峰,自南雄遷居大同之祖也。宋朝鹹淳九年,因胡貴妃風顛走落,南雄眾懼禍及,遂結竹排順水流而下至連州江口,颶風大作漂流,散處廣州各縣。初,南雄陳姓止一族四五十人,故今南雄來者皆一脈也。公始卜居鳳谷坑西向,今隔岡、高家尚有舊社遺址。公娶安人郭氏,合葬於福錄岡,坐丁向癸之原。

(摘錄大同顯岡鄉《陳氏族譜》,謄抄本。)

 

番禺沙灣龍岐湧邊《陳氏族譜》:

……按軧公,字彥約,為南雄保昌縣知縣。聞廣東風土美好,謝政後居南雄,後遷番禺鳳翔社,公始入廣,故祀公為始祖,稱十八,府君生子。景德元年甲寅辰,終於冶平二年乙已,享壽六十二歲,葬於番禺流溪堡上鶴頭紅寅甲向。曾氏安人掃葬於泰和縣五十八都,土名牛思口山岡丁未向。吳氏與地師曾公俱葬于番禺石窩鄉,土名牛思瀝庚向。後裔徽居南海、番禺、東莞、增城、龍門、從化、新會、新寧、開平各縣,皆其後也。遺山其頭嘗田三十六畝,其頭谷於地六畝六分六厘,鶴頭紅牛思瀝地稅四畝七分六厘六毛,山前塘稅一畝零五,墳後地稅十三畝五分,派五房輪納糧務收租。

(摘錄番禺沙灣龍岐村湧邊《陳氏族譜》,謄抄本。)

 

墩頭《陳氏族譜》魏穎源記略:

陳氏舜後也。舜生於姚墟(在今山西省蒲州府永縣),稱姚氏。後居媯汭(二水名,在永濟縣首陽山下,南曰媯,北曰汭)以汭為姓。禹受禪,對舜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省歸德府虞城縣),思其裔也。佐少康中興,三十二而周有天下,武王封媯滿于陳(今河南省舊開封府以東南至安徽亳州皆其地,春秋之季為楚所滅),以奉舜祀,謂之胡公。今汴梁(即河南開封府)之陳州(府名春秋陳國,漢淮陽國,隋置陳州,清升為府屬,河南民國廢,今淮陽縣其舊治也)穎川地也。支庶封於越(國名春秋之季滅吳奄,有江蘇、浙江及山東之一部,後為楚所滅)之會稽(郡名今江蘇東部、浙江西部皆其地)。故名其邑曰上虞(縣名今屬浙江會稽道,舜避丹朱於此),曰余姚(縣名亦屬浙江稽道)。九世而陳公子完奔齊(國名周武王封太公望于齊,戰國初,其臣田氏篡國,為七雄之一地,當今山東省)。始以國為姓,稱陳氏。既而食邑于田,改姓田氏。後竟代齊稱王,傳十五世,並于秦。其子孫有仍稱田氏者,有稱王(按王姓通志所載,京兆河間之王出於周文王第十五世畢公,高此姬姓之王出於北海陳留者舜之後,此媯姓之王出於汲郡者王子比干之後,此子姓之王大抵子孫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廣韻所載,有二十一王,太原琊尤著。其餘又有虞姓及賜姓,冒姓者族系甚繁,各地皆有之)氏者,謂先世故王家也。有複稱陳氏者,故王莽以媯、姚、陳、田為宗室,不婚姻,其居穎者,亦皆以陳為姓焉。據古史軫,齊王之後為楚相,封穎川侯。因穎徙川(郡名秦置,今河南舊許州、陳州汝寧、汝州諸府州以及禹縣至陽武各縣,皆是治翟韓都世)。傳十世而生文范先生,諱實,字仲弓,為穎川功曹,又常宰太邱,稱陳太邱。子曰元方、季方;孫曰長文、孝先,鹹以學行世。其家,每公門征辟,羔雁成羊,後世謂漢之陳。與唐之柳,參擬風概,足以曆俗,雖貴閥不得並焉。自晉而後,族益繁衍,蔓延於天下,而東南尤多,譜牒散闕,其詳不可得而考矣。江左(謂長江以東之地即今江蘇等處)之陳,得之唐史獻文,先生季方,生青州刺史忠,忠再傳生晉太尉准,准生伯軫,渡江居曲阿(縣名,即今江蘇省丹陽縣)。又再傳徙吳興長城下若裏,南朝高祖武帝之祖也。隋克金陵,陳氏遷長安(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仕宦遍於中州,而疏族仍居江左。唐之中葉,宰相夷行,字周道,亦江左之糧。無忘先業,重報本追遠,切於身家者也。爾毋視為輕易,兢業是承,則吾頭望慰矣。

明永樂十年孟春望日書。

 

魏世代遷居略節:

自南宋開禧元年正月初五日,始祖尤翁,自南雄珠璣巷,初到新會古岡州。曆觀各處地方,可為養生樂業,遂開闢於石頭(開禧元年正月十五日移到石頭)而世居焉。(由開禧元年至宋末,我祖在石頭居住共七十九年),傳至五世,元開國初,始祖徙善翁,乃遷居新寧峒都上閣堡東山裏而開族焉。又傳至五世,元康公於正統二年,拆遷六村蓢美而開族焉。元福仍住東山裏,其後遷居山頂墩頭亦傳族焉。自福公傳至四世滿聚公,生一子名綱,遷徙開平潭璧村而開族焉。又自福公傳至七世祖允宗公,生四子:長仲畏、次仲清、三仲明、四仲述。惟仲述公於大明嘉靖年間,往陽江貿易,遂居於報村而開族焉。宗奇公之次子睿本公,亦析居陽江開族。又自福公傳至八世,上平公之季男禹賡翁,遷居廣西省而開族焉。上績公之次子豹炳翁,亦遷居長沙而開族焉。

按自從善翁于元朝初,由石頭遷居上閣東山裏,經歷元朝一百零七年,明朝二百七十五年,清朝二百六十八年,至民國二十一年共六百七十一年。

摘錄墩頭《陳氏族譜》,鉛印本。民國二十年由香港聚珍印務書樓承印。

 

中山隆都新路村《陳氏舊譜》:

……吾祖君志公口在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居住。向來授肇慶府陽江縣守備之職;胞弟君成太叔祖授廣西梧州府博白縣學正之職。一向無異口,妣胡氏,逃在保昌縣凰顛山,以致頒旨查輯皇妃事,驚懼揭家逃走四方不敢複回。鹹淳十年四月,皆同弟逃至連州水口,余滿相地而宅。因弟不果同來,至次年相聚。自到香山城西住立一載,後到隆都埰地場,得與黃瑞祥買地場一段,土名黃屋園,積稅一十余兩,建立房屋居住,易名新路村。……

嘉慶十二年丁卯季春上浣 十二世孫振芳仍錄

摘錄中山隆都新路村《陳氏舊譜》注雲,謄抄本。

 

《開平縣誌》(卷二)

潭碧陳族:系出太邱陳實之後,其先世瑚遷福建龍溪,五傳至文,由福建遷南雄。又三傳至輝,族著南雄珠璣裏,生謨,乾道時遷古岡之德行裏,又二傳至有彰。元大德時遷新寧(臺山)沖泮,再五傳至迪。明宣德時,由沖泮遷居開平潭碧鄉,為潭碧始遷之祖。至今十六傳,男女人數約四千餘。

東門許族:宋時世傑自江西南昌,歷任粵東為南雄郡守。紹興二十九年,子若孫隱居肇慶皂幕山之北鄉,後遷簕坑,又遷鐵岡嶺。明萬曆二年,由鐵岡嶺遷倉步屯。其後,熙祥倡議建縣,始居附城之東仁裏。至今二十七傳,男丁人數約二千餘。

魁岡陳族:先世陳猷,宋鹹淳九年因胡妃事,自南雄珠璣巷徙居新會石頭鄉,後又遷居新甯石工瓦墩。元致和間,陳綱由石工瓦墩遷居開平魁岡。至今二十六傳,男女人數約三千餘。

 

《香山縣誌》續編(卷三)

婆石村陳族:始祖宣。由南雄珠璣巷遷居新會石頭村,至九世祖慎始,由石頭村徙居婆石。慎始生元貞,元貞生西林,由西林支分四房,現曆二十一代,有分居象角、下澤、水塘頭及南鄉沙緯等處者,丁口共一千餘入。

岡背、水塘頭兩鄉陳族:始祖文龍,由南雄府珠璣巷遷居香山,生三子:長天倫、次天覺、三天敘。天倫子孫居陵岡,天敘子孫居鴉岡,天覺子孫居庫充岡背、水塘頭。已曆二十九代,合三房丁口約八千餘人。

莆山陳族:始祖志和,來自南雄珠璣巷。居邑之莆山,分兩房曆十九傳,兩房各有分支居邑城者,現丁口約三百餘人。

三鄉陳族:曰莆山,日茶園,曰東茶園西,其始祖宗公,宋末由南雄珠璣巷徙邑城。(後)至元順帝間,裔孫志和遷莆山,立保遷茶園,現曆二十一代,丁口共二千餘。其留居邑城及小隱亦有數百人。別有派,如石岐、嵩縣、今書、布衣,鬥文家氏族最古,麻洲、沙岡椏、員峰亦分數派。得都、張家邊、窈窕族至自新會石頭鄉析居外界湧等處,丁口約千餘。隆鎮、新露亦至新會小黃圃,族閥尤盛。近由蓢尾上巷白廟,分支丁口合共二千有奇。

麻子陳族:始祖貴卿,原籍南雄珠璣巷。宋成淳十年因避難徙新會,轉徙香山,初至牛起灣,後遷麻子鄉,現曆二十代,丁口三百五十人。

窈窕陳族:始祖孟義,恩榮百歲,元代由南雄珠璣巷遷居邑之窈窕鄉。曆二十三代,丁口約五百餘人。孟義祖之第六房分居外界湧,現曆一十四代,丁口約六百餘人。

 

陳族源流

臺山《海宴鄉土史》

陳族太祖陳舜公,由南雄珠璣巷南來。生陳輝。陳輝生七子:長日謨、次日宣、三日英、四曰愷、五日潤、六曰國、七日仁。潤、國、仁公子孫不在廣東居住。以虞舜帝第八世孫胡公滿受封于陳國,因而姓陳。陳、胡、袁三姓聯合為“致孝堂”,又名“篤親堂”。在海外各國設有上開公所,以資聯絡。茲將謨、禮宣、英、愷各族源流,列之如下:

長房謨公,生四子:長日心道、次日思道、三日性道、四日日道。性道祖生二子:長日子述、次日可於。子孫奉到遺囑,逢湧則止,以其近海必富。是以分住臺山沖泮春場,建有“陳陶公祠”。“陳性道公祠”于夏春場,惟性道公祠建築時,子述子孫為值理,暗將石額刻以“陳振玉公祠”,用紅紙封好,必在揭幕之日方開。不料建成進夥揭幕之日,始知為子述所謀,共有性道祖祠為之獨佔,兩房子孫打到落花流水,後以兄弟鬥于牆,終非久局,乃雙方調解。以陳性道主位坐在首席,長子子述,次子可于,主位則坐次席。是以外為“陳振玉公祠”,內實為“陳性道公祠”,兩房子孫共同祭祀,和解了事。計其子孫住夏春場,約三百戶,男丁一千一百餘人。……

 

《順德修志簡報》

順德桂洲裏村陳氏,自始祖寧波由南雄遷居桂洲裏村,自某世祖徙居邑城北關後,遂家焉。

摘錄龍廷槐《敬學軒文集》

萬曆三十六年,《陳太初墓誌》雲: “先南雄珠璣人,宋紹興四年來居大良西山,是為始祖。妻蘇,子振庠,隆興元年卒,合葬本山。”

摘錄《順德縣誌》

順德馬齊陳氏,一世長桑,二世麻扶,三世道源。三公舊居南雄府保昌縣石前都村珠璣裏。三公遂于度宗鹹淳九年乙丑正月十三日,舉家南來,至南海海桑麻中心村居住,時道源公方十歲。六世祖釋,生於明洪武乙卯,值軍伍之變,遷居馬齊比鄉南岸洲。

摘錄馬齊《陳氏族譜》

 

石頭陳族

《新會鄉土志•氏族》

系出陳猷,其先汴梁人。金人陷汴,遷南雄珠璣裏。宋鹹淳間,猷由南雄移居新會下峒,再徙石頭。今丁可二千。其別支公居陳沖、天湖鶴、馬能備鄉者。可二萬餘人。又有陳珠者,亦于南宋初自汴遷南雄,再遷新會淩村,邑城滻灣陳氏其後也。

 

水坑陳氏

《高要縣誌•氏族》初編(卷三)

布基系 桂榮系 高蘭系 硯洲系 欖岡系 雙魚洲系 篁竹園系 蔗村系 院主系 依坑系大布系博頭系 槎頭系 西屯系 鳳園系 高村系 角尾系尋邊系 蓮塘圍系 槎布系 昌賢裏系

據譜載:其先浙江人(不詳何縣),宋南渡時徙于南雄珠璣巷。紹熙三年,有名誠,又名子誠者因避亂,奉母南下來居縣東九坑仕曹山之橫塘基,時年二十四歲。後遷水坑(今名桂頭,屬桂院鄉)之塘門口遂定居焉。仕為宣義郎,浙江仁和縣令。生子槐選,槐選二子:長應元,官詹事府通贊舍人;次澤元,以孝義舉,為國子監引舍禮人,遂分東西兩房。其後,子姓繁衍,聞人輩出。其譜序稱:自宋至清,成進士者四,舉孝廉者十有二,列瑟癢者二百有六十名氏科第。已見前志其有傳者為陳輅、陳子廷、陳一龍、陳朝珍等。而陳汝彰、汝厚兄弟以友愛著縣,前志亦為立傳焉。及民國畢業于專科大學及仕為道尹、縣長者十余人,已具本志、畢業生仕宦表中。今傳三十世,有丁口一千六百余人,蓋縣之巨族也。……

布基一支,其始祖曰伯玉,號景蒼(原字為:本字‘蒼’的艸頭換成‘山’字頭)。據水坑譜,子誠七世孫分遷布基,其世系相接,而布基譜則謂伯玉以前無考。宋度宗六年,因胡妃之變(水坑譜作鹹淳八年),來徙肇慶入居龍津坊。繼徙大基,再徙長利都梓榔化。其後複徙小洲都白鶴洲即今布基(今屬槎岡鄉)居焉。……

粵叟複回梓榔化,即今桂榮(今屬廣利鄉),遂奠其居。至今傳二十四世,丁口約七十人。建有宗祠。

粵叟有子:日懷德、日大德。由梓榔化遷居欖岡都高蘭村(今屬槎岡鄉),至今分兩房。……

子誠九世孫尚一,於明洪武間由水坑遷舍碩洲南段(今屬廣利鄉),為其始祖。前志列傳陳殷蘭、陳中孚;科目表陳煥章、陳日龍;本志畢業生表陳鸞和、陳業勤其後人也。至今傳二十世。丁口約四百人,建有宗祠。尚一之後有名樹德,字尚堅者,於明永樂間遷居欖岡都平坦村(今亦屬廣利鄉),為其始祖。前志科目表舉人陳光第、陳雙榮;貢生陳榮等及本志仕宦表陳憲、陳雄才其後人也。至今凡十九世,丁口約二百入。建有宗祠。

雙魚岡一支,始祖名伯選,亦由硯洲遷來橫查都今裏(今屬槎岡鄉),始遷年代無考。今有丁口約五十人,建有宗祠。

篁竹園一支(今亦屬槎岡鄉),亦以伯選為始祖。有宗祠二,皆祠其二世祖,一曰語宜,一日語季,蓋其始遷者也。今有丁口約八十人。

蔗村一支,則以伯篆為始祖。伯篆殆伯選之音訛謂,由葫蘆岡遷來者,葫蘆岡即篁竹園也,始遷何人無考。清順治間,來居樟樹都今裏(今屬人和鄉)。……

院主一支,則由水坑遷來者,始祖名秀一(一作一秀),元時來居院主下村(今屬桂院鄉)。……

明初,有名燕山者由水坑遷居依坑都,名日陳屋(今屬人和鄉),為其始祖。……

苟洞大布村(今屬祿洞鄉),陳氏有二系,皆于明時由水坑遷來,其始祖一名廣式,一名存義,至今皆傳二十一世,有丁口七八十人。

博頭一支,系出水坑。明時有名本初者始祖遷文明堡今裏(今屬東文鄉),為其始祖。……

槎頭一支,亦出水坑,始祖名不詳。明時遷來長利都今裏(今屬廣利鄉)。至今凡十六世,約有丁口五十人。

西屯一支,始祖何人不詳,亦明時由水坑遷來大逕今裏。至今凡十七世,有丁口一百餘人。

鳳圍一支,始祖名不祥,于明時由水坑遷來今裏。至今凡十六世,約有丁口八十人。

明萬曆間,有陳法高者由水坑遷居大逕高村(今屬西康鄉),為其始祖。……

魚尾村一支,始祖名邦玉,亦系出水坑。於明崇禎二年遷來大逕今裏(今屬西康鄉)。……

清順治間,有名安厚者由水坑遷居祿步尋邊村(今屬祿鎮鄉),為其始祖。……

清康熙間,有名永慶者由水坑遷居祿步蓮塘圍(今屬祿鎮鄉),為其始祖。……

有陳聖祖者,由水坑遷居河旁槎布村(今屬廣利鄉),為其始祖,時在明末清初。今有丁口約五十人。

清嘉慶間,水坑支有名世榮者遷居文明堡昌賢裏(今屬東文鄉)。至今傳八世,有丁口四十餘人。

 

金利七甲陳氏

沐梓裏系 六甲系

遠祖陳龍望,原居南雄珠璣巷。宋開禧間,有士規、士矩、士准、士繩兄弟四人因避亂分徙。士矩,字方定,號啟碩,始遷縣南金利七甲(今屬金清鄉)居焉,為其始祖。其後分為六房,傳至七世,第六房遷於新會潮蓮今居。本族者五房曆傳二十五世,有丁口四百五十餘人。前志科目表陳士麟、陳躍龍、陳朝英其族人也。宗祠日“星聚堂”。縣中沐梓裏、中心岡六甲村、迎津裏既高明之蘇村諸族,皆其分支。……

七甲第五房五世孫道著,于元時遷居莫子裏,今名沐梓(今亦屬金清鄉)。……

七甲第二房十五世孫享展,于清時分居六甲(今亦屬金清鄉)。現有丁口一百三十人。

 

練滘陳氏

古料系

其先世居雲南,後徙南雄珠璣巷,再徙縣東南之白坭村(今隸三水)。宋淳祐間,有名尚智者遷居新羅都上練滘村(今屬泰和鄉),為其始祖。……

陳誠,字一之,尚智之七世孫。于明成化間分遷金西圍內古料村(今屬西堡鄉),為其始祖。……

 

古壩東村陳氏

西村系 茅岡系 荷祿新村系 大逕系

其先南雄珠璣巷人。宋咸淳間,陳肇基遷居縣東南古壩都東村(今屬堡約鄉),為其始祖。……

明初,有名季遠者由古壩東村分居西村,為其始祖。今傳二十二世,丁口約一百二十人。建有宗祠。

茅岡一支,始祖名勝章,亦系出古壩東村,于明初遷居今裏。……

荷祿新村一支,亦由古壩東村遷來,始祖名不祥,于明初來居劉村都(今屬東安鄉)。……

清順治間,有陳汝育者由古壩東村遷居橫江都大逕村(今屬江南鄉),為其始祖。……

 

布院陳氏

大輅頭系 蜜步系 馬安系二支 同攸岡系 中岡系 雅瑤系 清珠岡系 長塘系 珠岡新村系

宋,陳伯榮原居南雄珠璣巷。咸淳六年,因胡妃之變徙於縣西南思辨都老村(明萬曆五年割附東安縣即今雲浮)。其七孫子善,于明初遷居布院都今裏(今屬三堡鄉),為其始祖。……

子善有二子:次子名端,仍居布院;長子名瑞,奉母分居烏石都大輅頭(今屬福和鄉)。生子宗儒、宗淡。宗淡鄉支封川。宗儒,明永樂舉人,生四子:長耀先,世居大輅頭。……

宗儒次子名烈,字耀德(一作烈先),由大輅頭遷居新江都察步村(今屬蓮塘鄉),其後世系不全。至明末有名汝剛、汝榮、汝述者分為三房。……

別有一系,始祖名宅慶者,亦於明永樂間,由大輅頭遷來。至今傳十八世,丁口約二百人。香港大學畢業陳逢基其族人也。建有宗祠。

同攸岡一系,始祖名奇鎰,則于明時由馬安遷來今裏(今屬迥龍鄉)。至今傳十七世,有丁口二百二十人。建有宗祠。

宗儒第四子德先(一作文英),又由大輅頭遷居白土都中岡(今屬白安鄉)。……

雅瑤一系,始祖名宅富,亦于明時由大輅頭遷居傍湖都今裏(今屬均寧鄉)。……

明時,有名重光者由大輅頭遷居清珠岡(今亦屬均寧鄉),為其始祖。……

明末,有名思誠者由大輅頭遷居同都之長塘村(今屬福和鄉),為其始祖。……

清乾隆間,有名輪彬者亦由大輅頭遷居珠岡新村(今屬均寧鄉),為其始祖。……

 

長享陳氏

蟠龍系

宋,陳紹宗原居南雄珠璣巷。咸淳間遷來縣東南柏樹都長坑村今名長亨(今屬金清鄉),為其始祖。……

明時,有名耀宗者由長坑遷居同都之蟠龍村(今亦屬金清鄉),為其始祖。……

 

沙浦陳氏

水口系 鵝圍系 村頭坊系 崖洲系

陳臻,字仲玉,宋元間家南雄珠璣巷。有子二人:長升、次鼎。升,字東可,於元末避地來高要,卜築柯山北麓即今所稱陳村也。明永樂初,其孫煌雅言自陳村徙沙浦(今屬頭溪鄉)遂世居之始。分伯、仲二房至九世伯房,複分五房;仲房亦分五房。……

村頭一支(今屬頭溪鄉),貝水二支,鶴仔基、岐洲、鶴田(今皆屬槎貝鄉)、岐撒(即聚星岡,又名岐溪,今屬槎岡鄉)各一支,共七支始遷村頭者為伯房十二世。榮道光舉人陳炳綱其裔也。

貝水二支,始祖遷者日舒、日春,皆伯房十二世孫。舒之後至十九世有仕略者,再遷岐撒,始遷鶴仔基者為伯房十二世。德重其後,有分居郡城者始遷岐洲者為伯房十三世。世祿始遷鶴田者為仲房十五世。惟立、惟信兄弟各一支,皆傳二十六七世,各有丁口數十人。

河旁水口村陳氏(今屬廣利鄉),始祖名耀星,謂于明時由沙浦遷來。今傳二十四世,有丁口十餘人。

鶴圍一系,亦出沙浦,始祖名倚南。于明時遷居文明堡今裏(今屬東文鄉)。迄今十六世,約有丁口三十人。

文明堡村頭坊陳氏,亦由沙浦村頭分來,始祖名余,于明時始遷今裏(今亦屬東文鄉)。……

清順治間,有名超群者由沙浦遷居橫查都崖洲村(今屬槎岡鄉),為其始祖。今傳九世,約有丁口八十人。

 

蜆東陳氏

其先南雄珠璣巷人。有名寶泉者,於元末徙居縣東南下洗都蜆岡東村(今屬西堡鄉)。為其始祖。……

 

梧嶺陳氏

其先南雄珠璣巷人。明初,有陳積敏者遷來縣東南下冼都牛嶺村即今梧嶺(今屬堡約鄉),為其始祖。

 

范塘陳氏

山斗系 蟠龍北系

其先南雄珠璣巷人。有名國球者於明永樂間徙居縣東南下冼都範塘村(今屬西堡鄉),為其始祖。

山斗一支,始祖名三興,系出范塘,于明時分遷範州都今裏(今屬堡約鄉)。今傳二十一世,丁口約二百二十人。建有宗祠。

清乾隆間,有名意騰者由范塘遷居古壩都蟠龍北村(今屬金清鄉),為其始祖。今傳十世,約有丁口五十人。

 

灣頭陳氏

與金庫分支之灣頭陳氏不同族

其先來自南雄珠璣巷。有名寅階者於明永樂間遷居縣南豐樂都灣頭(今屬廣華鄉),為其始祖。今傳二十世,約有丁口九十人。

 

下灶陳氏

其先來自南雄珠璣巷。明時,有名志成者遷居縣東南良村下灶村(今屬東安鄉),為其始祖。……

 

陳屋陳氏

其先南雄珠璣巷人。明時,有陳定有者來居縣之西北陳屋村,村之原名未詳,惟自定有來居始命以今名(屬何鄉亦未詳)。今傳十六世,約有丁口七十餘人。

 

東隅陳氏

其先來自南雄珠璣巷。有名朝立者於明末遷居縣東黃江都東隅坊(今屬東文鄉),為其始祖。……

 

大岡陳氏

新會《潮連鄉志•氏族》

始遷祖龍壑,于宋鹹淳九年,由南雄珠璣巷南下避亂,卜居於潮連龍嶺山下之大岡裏。以大岡陳氏之本支計之,則二世平岡,三世裏判,至宗大為陳氏四世,始開基於大岡坊,定籍華萼都一圖七甲陳敬戶,建祠為“敬義堂”,堂額為晦翁所題。按陳氏私家譜,潮連陳氏,自太邱公之後若干世孫寅,為始遷南雄府保昌縣北門外沙水村珠璣巷之始祖,是為文祖。由南雄一世文祖,就潮連陳氏本文計之,則傳二世鼎,三世萬山,四世鳳台,五世宣,六世而龍壑、鳳壑、麟壑兄弟三人,遭鹹淳之亂,相率南遷。龍壑定居潮連,而鳳壑遷石頭,麟壑遷東莞雲。

大岡芝山巷頭三處陳氏,建始祖祠于芝山,為詒燕堂。自十一世起,始有班派,曰:“崇道德之芳猷,衍龍光于奕世”。至道光二十三年癸卯,陳屋巷有世字班之子加冠,乃集祠續定班派,曰:“忠厚傳家德澤,文章經國才華”。

 

芝山陳氏

始遷祖龍壑,自宋鹹淳九年,由南雄珠璣巷,與兄弟避亂南下。自芝山本支計之,則再傳至二世平岡,三世正心,四世宗傑,及五世裏士,始開基於芝山。芝山原名金基山,自五世裏士開基,始改名芝山,定籍華萼都,二圖七甲陳日新戶。又新戶,初建五世祠於芝山遜邊裏,為“永思堂”。而以龍壑附祀,其後十一世孫思謙等,別建始祖祠于芝山坊。

陳氏家譜,謂龍壑兄弟南下時無船,乃潛往荔枝山,取竹編筏,載家小浮江而下。至連州江滸,夜半,狂風大作,潦水滔天,竹筏沖散,是日也,孰存孰亡,均未可知。龍壑等由連州漂蕩,至廣州府古岡州潮連龍溪鄉龍嶺山下大岡裏居焉。按南海九江有破排角,九江《朱氏家譜》及《九江鄉志》,均載有南雄珠璣巷難民遇風破排事,想爾時瑣尾流離,甚情形同一淒慘也。

 

巷頭陳氏

始遷祖龍壑,自宋鹹淳九年,由南雄珠璣巷避亂南下,為一世祖。以巷頭陳氏本支計之,則傳至二世孫山,三世南岡,四世睦齋,至五世柳溪、次溪,遂開基於巷頭,定籍華萼都一圖二甲陳五昌戶,建祠為“五昌堂”。

按龍壑墓在龍嶺山,形家名倒地木。相傳巷頭舊多吳姓,龍嶺原名吳山頭,其後因龍壑葬此,乃改名龍嶺。而聚龍裏、起龍裏、耀龍裏,又因龍嶺而得名雲。

 

陳屋巷陳氏

始遷祖龍壑,自宋鹹淳九年,由南雄珠璣巷避亂南下,為一世祖。以陳屋巷陳氏本支計之,則二世平岡,三世性真,至四世宗遠,始開基於甘邊陳屋巷,甘邊房在龍圖坊閘內,建有陳氏祠堂。而陳屋巷房,亦建祠於巷頭,曰“近潮祠”。宣統間,其裔孫寶徵等改建,陳昭常題額曰:“陳氏宗祠”,其堂曰:“近聖堂”。

 

二、陳姓南雄源流及分佈:

 1、源流:

《南雄陳氏首修聯譜》(1998年)稱:現居南雄陳氏為南朝陳宣帝頊之孫,叔明之後裔,輾轉遷徒于江西、福建,而後遷入南雄。遷雄最早的是北宋治平間橫水陳族,其次是南宋末溪塘陳族,其餘多餘明代從贛南、閩西遷始興而後遷入南雄。

帽子峰橫水陳族,先祖陳侁祖居江州。北宋只憑年間任南雄知州,卒于任,子孫遂居南雄城。傳至第九代陳公佑,於南宋末遷橫水開基。承江州義門陳氏之遺風,曆12代 290多年,和睦共爨,創至和堂。該族後裔分遷洞頭之中坊、河背、大樹及瀾河寨灣等地。

黃坑溪塘陳氏,先祖陳福基,原居福建莆田,南宋理宗時任僉書樞密書院事,度宗時任廣南東路安撫使,因不滿朝政,辭官隱居于南雄珠璣巷。德祐二年(1276年)元師逼鏡,陳福基父子曾起兵抗元,無成,乃辭居溪塘,子孫繁盛,為一方巨族。其後裔分遷坪崗、裏坑、象湖等地。

古市三角嶺陳族,先祖緣聚福建上坑,後遷廣州。後裔陳飛洪於明代洪武年間,自廣州五仙街遷來開基,後裔分遷窯合、珠璣裏東、鄧坊馬戰等地。

新龍蓮口陳族,先祖陳澤通原居福建汀州,於明代洪武年間遷來蓮口村開基,後裔分遷水之龍頭及鄧坊裏元、茶頭背等地。

由始興頓崗遷雄陳族,先祖陳元五原居福建上杭,於明代景泰年間遷居始興頓崗,後裔再分遷南雄各地:陳獻瑛兄弟三人于明成化間遷南雄修仁蒼邊開基;陳禤於明證德間遷修仁開基;陳卷於明嘉靖年間遷王步水開基,後裔分遷塘山、水頭;陳右於明弘治年間遷湖口長坑開基;陳大順、大初兄弟于明成化間遷龍眼頭開基;陳大理遷石坑開基;陳道能於明嘉靖年間遷石古圳開基,後裔分遷裏東岡;陳策於明嘉靖年間遷赤溪湖開基;陳林於明嘉靖年間遷新逕古坑開基;陳敬致于明萬曆年間遷水口沙頭開基;陳大猷于明萬曆年間遷荊崗大嶺口開基,後裔分遷裏坑、高基頭;陳吾元於明嘉靖年間遷逕口開基,後裔分遷上坪麥園、昆倉洲、南蛇洞、勳口等地;陳左於明弘治年間遷珠璣龍陂塘開基;陳道化于明萬曆年間遷新村開基;陳大本于明成化年間遷江頭園甫西淋水開基,後裔分遷上羅田、梅嶺腳下。

由始興外營遷雄陳族,先祖陳文珊於明洪武年間自福建上杭遷始興頓崗下坊開基,其後裔于嘉靖年間分遷南雄;陳法永遷黃坑小陂頭開基;陳東源遷鄧坊杅開基;陳一亮遷和睦塘開基;陳一件遷烏逕響石開基;還有分遷於河塘蛇頭逕、古市丹鋪等地。

始興淨花遷雄陳族,先祖陳祖虞,原居福建上杭。明洪武年間卒,妣戴氏攜九子遷廣州五仙街。其後,長子發強、次子發興遷始興淨花村開基,其後裔分遷南雄之大塘逆龍坑,珠璣聰背、龍回橋、陳公廟、珠璣巷,雄州三洲、水口橋、全案富村坪、營子下、羊角嶺等地。

 

 2、分佈:

梅 嶺 940人:梅關村、梅嶺、中站、角灣。

珠璣鎮1680人:裏東村、祇芫、小裏元、石塘、洋湖、裏仁、珠璣巷、沖背、牛皮橋、古田、新村、羅田。

油山鄉 885人:坪田坳村、蘭田、大嶺下、大蘭、茶頭背、蓮山。

大塘鎮 110人:古城村、上溯、錦坡、下惠。

鄧坊鎮 680人:鄧坊村、裏元、洋西、馬戰、赤馬、赤石。

黃坑鎮3650人:許村、黃坑、小陂、水西、溪塘、耶溪、園嶺、坪崗。

湖口鎮4450人:新逕村、石坑、老墟場、旱坑、羅佛寨、龍眼頭、長市、三角、裏和、湖口、承平、石古圳。

水口鎮2800人:沙頭村、弱過、下樓、瀧頭。

江頭鎮 310人:元甫村、江頭村。

南畝鄉 140人:官田村、南畝村。

新龍鄉 350人:官陂村、老龍村、長坑村。

烏逕鎮 835人:魚塘村、高溯、山下、長龍、坪塘、烏逕、白龍、鄉聯。

孔江鄉 83人:蘭丘村。

界址鎮 85人:窯龜口村。

雄州鎮2600人:雄州市內、郊區、河南、水南、蓮塘。

黎口鄉1550人:黎口村、觀新、荊崗、逕口、五洲、下坪、上坪、動口。

主田鄉1340人:城門村、塘山、主田、西坪、窖合、孔地。

古市鎮1450人:古市村、紫嶺、修仁、丹布、 三角嶺、溪口。

蒼石鄉 720人:蒼石村、龍華山、大坪村。

全安鎮 750人:荔逕村、楊瀝、河塘、羊角、古塘、黃嶺。

瀾河鎮 650人:上蘭河村、上石多村、葛坪、瀾河村。

帽子峰 860人:洞頭村、坪山、富竹。

百順鎮 39人:朱安村、尚睦村、百順圩、湖地。

 

三、陳姓南遷分佈:

廣州市:新市員村 800人、石馬村2500人、長硑村3200人、良田村3000人、重崗村2500人、黃田村3500人、燕塘村2500人、沙漏南村3000人、黃埔村1500人、共22500人。

從化市:官莊村2100人、月榮村2300人、共4400人。

清遠市:清新村3000人、清遠城鎮2000人,共5000人。

花都區:新華清土布村2100人、獅嶺村1500人、共3600人。

增城市:山美村2500人、鎮龍村3200人、仙村上境村3000人、蘭田村2000人、基岡村3000人、新塘南安村3500人、陳橋頭村3000人、共20200。

南海區:大瀝陳村1500人、豪尾村2100人、倣蕘村2000人、西瞧簡村1300人、官窯村4000人、顏峰村1200人、北社村2000人、黃岐北村 800人、裏水村2000人、西瞧沙頭1200人、丹灶村2500人、麻者村2000人、桂城平川田心村2000人、西瞧顯崗村3200人、共27800人。

佛山市:張槎村4300人、墩厚村2200人、蓮塘村3500人、蘭石黎漏村1500人、共11500人。

順德區:樂從沙滘村6500人、新隆村3800人、杏壇馬齊村2500人、雁園村3000人、杏壇南塱村2100人、均安村1100人、龍江村2500人、勒流村2100人、熹湧村1500人、南岸村1800人、赤崗村1800人、順峰山村2200人、共30900人。

中山市:東區庫充村1500人、火炬淩江村2500人、沙溪水溪村2100人、火炬江尾村1800人、南塱東西村1200人、三鄉鴉崗村2500人、小欖陳屋村2500人、共14100人。

江門市:外海村5000人、棠下石頭村1500人、共6500人。

鶴山市:淩村陳屋村3100人、古老龍灣村3500人、共6600人。

臺山市:臺山六村8000人、都?八個村18000人、臺山廣海3500人、汶村35000人、沖泮村2600人、共67100人。

東莞市:長安沙頭村4200人、虎門北柵4200人、南柵社角村2700人、厚街橋頭村 13000人、官美夏村1500人、陳屋村4200人、茶山村5800人、中堂風湧村2700人、東泊村3200人、寮步石埗村2300人、望牛敦村2100人、常平朗貝村3500人、漱新村2100人、漱舊村2100人、萬江村2100人、元江元村3000人、常平陳屋背村2200人、朗洲村2100人、麥元村2100人。田頭角村2100人、大朗巷頭村3200人、大朗巷尾村2700人、求富路村2200人、共75400人。

博羅縣:赤朱江村2000人。

番禺區:市橋沙墟一村3200人、市橋沙墟二村3200人、石基舊水坑4200人、新水坑3500人、太嶺村2600人、沙灣陳屋村2600人、大石洛溪村2200人,共21500人。

深圳市:沙井沙一村、沙二村、沙三村、沙四村、蠔一村、蠔二村、蠔三村、蠔四村 8個村16000人、松崗燕川村4100人、福永村1800人、橫江荷士四村7500人、南山村1300人、沙井搏崗村2300人、共33000人。

羅定市:羅平村、加益排埠村、羅平山田村、大平古龍村、素龍風西風陽村、素龍赤坭村、華石蘇枝桶村、華石牛角埔村、圍底楊村、加益清水村、共25000人。

肇慶市:鼎湖水坑村4000人、金利水底村5000人、共9000人。

廣西平南:16000人、容縣15000人、共31000人。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