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鄉石獅江聚星堂陳氏族譜
第一章 溯源.紀事
溯源
陳姓的起源
據《史記.陳杞世家》記載,舜在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讓他們居於“媯汭”(媯水彎曲的地方)。舜的後代便以水為姓,就姓媯。舜死以後,傳位給禹,禹封舜的兒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縣以北),後來虞國“或失于續”。商朝末年,商均的32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周圍,擔任陶正(官名),因制陶技藝精湛,深得姬昌歡心。姬昌的兒子姬發(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追封先賢遺民,把遏父之子媯滿封于陳(今河南淮陽),建立侯爵陳國,讓他奉守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諡號為胡公,胡又稱胡公滿,這就是陳姓的血緣始祖。其子孫有的以國為姓,就是陳氏,此即《新唐書.宰相世系》所雲:“陳氏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今河南淮陽縣柳湖旁有陳胡公墓,因護城河水侵蝕墓址,以鐵固之,故俗稱鐵墓。
自媯滿封陳到西元前
479年陳閔公亡于楚,陳國共傳20世、26代君王,歷時
588年。其間,媯滿第12代(三修譜中稱11代)孫陳完(即田敬仲)因避難於西元前
672年逃到齊國,改姓田,其子孫世代任齊國的大夫、卿、相,至10世孫田和,奪取姜姓齊國政權,建立了田氏齊國,又傳8君184年,至16世孫田建時,被秦始皇所滅,田建有三個兒子,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出逃,後遷至穎川(今河南許昌、長葛一帶),恢復陳姓,稱陳軫。此後,陳氏在中原瓜瓞連綿,生齒甚眾,發展成為名門巨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即《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在漢化運動中於西元
496年將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唐朝初年,原丘茲王的後裔帛(白)永貴入仕內地,因姓氏罕見,怕被人岐視,也改姓漢族的大姓陳,此後也以陳姓知名,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名令英,也稱陳令英。
據陳氏族譜及有關史書記載,自陳國發生內亂至亡國,陳氏曾多次外遷,如西元前
535年楚伐陳,陳君留避難遷至陳留(今屬河南開封);楚滅陳,公子陳衍遷至陽武戶牖鄉(今河南蘭考縣境),公子全溫逃到晉(今山西)等,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的是以陳軫為始祖的穎川陳氏。陳軫的兒子陳嬰,秦時任東陽令史,孫子陳余為成安君,曾孫為陳軌。軌的4世孫陳願有4個兒子,第三子陳齊又有
3子,其長子陳寔,字仲弓,東漢時人,在陳氏族系中是個很關鍵的人物。他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被連,為解脫別人,他自請囚楚,黨禁解,居多不仕,常為人排憂解難。有一年鬧災荒,盜夜入其室,躲在屋樑上,他發覺後,喊來子孫,正色教訓道:“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行竊者大驚,自投於地,叩頭請罪。他令送絹兩匹放歸,從此全縣無盜竊案件。“樑上君子”的典故即出於此。陳寔的六個兒子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長子陳紀、三子陳諶,與陳寔合稱三君,曾作為封建道德的典範而圖像百城。
陳諶的玄孫陳伯昣,于西晉末建興年間渡江,居曲阿(今江蘇丹陽)新豐湖,其孫陳世達任長城令,徙居長城(今屬浙江)下若裏,傳10世而有陳談先、陳霸先(即陳武帝)、陳休先。陳霸先在南朝梁任征虜將軍,受封陳王,於西元
557年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陳國曆
5帝33年,於西元
589年為隋所滅。此間,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氏子孫遍佈長江與粵江之間,其中宜都王陳叔明的10世孫陳環,在唐朝任臨海令,為避難遷至福建泉州仙遊縣。陳環第五子陳伯宣隱居于江西廬山,其孫陳旺于唐文宗太和六年(西元
832年)徙居江西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裏,成為江州義門陳氏開基祖。陳旺以孝治家,世代相傳,歷時
230年,形成一個擁有3700多口人、
300多處田莊,前後19代同居共飲的龐大家族,直到宋仁宗嘉祐七年(西元1062年),由皇帝派人協助拆遷,才分散於16個省的
125個地方。
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福建是影響深遠的。唐高宗總章二年(西元
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因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朝廷又派陳政的哥哥陳敏、陳敷率領軍校58姓組成援兵,去閩途中,陳敏、陳敷卒,其母魏氏代領其眾人入閩。儀鳳二年(西元
67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垂拱二年(西元
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率眾辟地複屯,招徠流亡,營農積粟,通商惠工,”使漳洲一帶“方數千里無桴鼓之警”(見《漳洲府志》),因之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台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臺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臺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再就是潁川陳寔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又徙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陳邕的裔孫陳洪進,宋初曾任宰相,封南康郡王;其兩個兒子文福、文灝分別任泉州刺史、漳州刺史,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寔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程鄉(今梅州市),後散居大埔、興甯、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台,始於明末清初之際,福建國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鄭經主台時官至東寧總制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
300多年間,陳氏遷台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即有2000餘口,因此使其成為占臺灣人口總數
12%以上的首族大姓,與林姓共有“陳林半天下之美譽”。另有一些人分別遷至菲律賓、泰國、印尼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分佈相當廣泛,他們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歷史的長河中,陳氏人才輩出,彪炳於史冊者數不勝數。西元前
209年,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人陳勝,領導
900戌卒,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曾在陳(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西漢時,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陳平,在惠帝、呂後、文帝三朝任丞相;還有抗匈奴名將陳湯。新莽末年有綠林起義將領陳牧。東漢有法律學家陳龐,“忠義老臣”陳蕃,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陳琳。西晉有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十六國時,前趙人陳安,組織武裝反抗前趙統治,光初五年( 322年)稱涼王。北魏時,有涇州屠各胡(匈奴的一支)武裝起義領袖陳瞻稱王,年號聖明。唐代,陳氏有三人任宰相,還有文學家陳子昂、陳鴻,詩人陳陶,高僧陳禕(即玄裝),大將陳玄禮;浙江農民起義女首領陳碩真曾稱文佳皇帝。五代、宋初有著名道士陳摶(八卦陰陽魚的發明者)。北宋有音韻學家陳彭年,詩人陳師道,醫學家陳自明。南宋時陳姓最著名的人物是思想家、文學家陳亮,他才氣豪邁,力主抗金,屢次被捕,出獄後志氣益勵;提倡注意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說”,其攻論氣勢縱橫,筆鋒犀利,詞作感情激越,風格豪放。南宋還有詩人陳與義,學者陳傅良,畫家陳居中,藏書家陳振孫,江西農民起義領袖陳偶,湘、粵瑤、漢人民聯合起義領袖陳峒,贛、閩、粵邊界農民起義首領陳三槍。元初有福建漢族、佘族人民起義首領陳吊眼;元末湖北沔陽人陳友諒稱帝,建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國號漢,年號大義。明代,陳氏最著名的人物是明末畫家陳洪綬,他擅畫人物、士女,評者謂其力量氣局在唐寅、仇英之上;也工花鳥、草蟲,兼能山水,與崔子忠齊名,有“南陳北崔”之稱。此外,明代還有族行家陳誠,學者陳獻章、陳建,畫家陳道複,散曲家陳鐸,音韻學家陳第,戲曲作家陳與郊,外科學家陳實功,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史學家陳邦瞻;明清之際有思想家陳確,散文家陳貞慧,小說家陳忱。清代,廣西臨桂人陳宏謀,乾隆時歷任陝、湘、蘇等省巡撫及湖廣總督,任職其間興修農田水利,提倡植樹、養蠶、種山薯,均有成效,是一位很有政績的地方官;福建同安人陳化成,歷任總兵、提督,1842年
6月英艦進犯吳淞口時,他堅決反對求和,督部猛烈發炮,擊傷英艦多艘,後率孤軍奮戰,與所屬官兵英勇戰死,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清代還有詩人陳恭尹、陳文述,文學家陳維崧、陳沉,女文學家陳端生,經學家陳奐、陳立、陳喬樅,學者陳壽祺、陳澧,水利家陳潢,醫學家陳修園,篆刻家陳豫鐘、陳鴻壽,金石學家陳介祺,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陳得才,上海小刀會首領陳阿林。近代有民主革命家陳天華,畫家陳衡格等。僑界名流中,明代有愛國華僑陳申及實業家陳啟源,近代最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是陳嘉庚。至於陳獨秀、陳毅、陳果夫、陳雲、陳賡(湘鄉藉)、陳誠、陳佈雷等更是當代史上的政治名人。
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專家考證,陳姓約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四點五,即世界上陳姓超過5000萬人,是當今中國的第五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較高。另外,陳氏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還比較廣泛地分佈於女真、蒙古、布依、哈尼、滿、瑤、苗、土、羌、侗、回等少數民族中。陳姓在發展中,由於居住地和支派不同,形成了潁川、江洲、汝南、下邳、廣陵、河南等幾大郡望以及德星、德聚、繩武等著名堂號。在文化上,陳姓歷來有“太丘德望;穎水淵源”、“讀孔璋之檄,岩岩經國文章;臥元龍之樓,耿耿濟時偉略”等專用楹聯。
始祖紀實
遠古始祖
虞舜:字有虞氏,起丙戌,訖乙亥,系陳姓血緣初祖,距今約4100年。
中古始祖
媯滿:乃帝舜的34代血緣裔孫,距今約3170年。西周武王滅商後,封媯滿于陳,國號陳,其子孫以陳為姓。娶周武王的大女兒太姬;媯滿死後,諡號為陳胡公,又稱胡公滿,今河南省淮陽柳湖旁有陳胡公墓。因此有“陳氏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一說。
開郡始祖
陳寔:字仲弓,乃胡公滿第43代嫡孫,居潁川許州,幼好學,任太丘令,為東漢名賢,漢和帝永元十六年甲辰歲(西元 104年)生,漢靈帝中平四年丁卯歲(西元 187年)仙逝于家,壽84歲,後諡為文范先生,追封為康樂侯,加封為潁川郡公,此即陳氏潁川郡的來歷。仲弓公有子六:紀、洽、諶、夔、休、光;其中長子紀,字元方;三子諶,字季方,名望最著的《幼學》上講的“元方季方俱盛德,祖太邱稱為難兄難弟。”就是指的季公、諶公,其子孫皆為朝廷重臣。
元方子名群,字長文,官至禦史丞相;孫元伯,官至尚書關內候。季方子名忠,字孝先,官至青州刺史;孫閏,任高原太守;曾孫淮,官至太尉;六代孫名達,官拜丞相;七代孫名康,亦丞相。
遷贛始祖
南瑛:字自成,乃胡公滿的第51代嫡孫,開郡始祖陳仲弓的第九代嫡孫,隋朝開皇年間(西元六世紀末,581年-601年),以進士官付史,宦游江西,卜居吉州泰和縣長安儒衡鄉豐城裏早渡梅子坡圳上。子五:長子漢立,字候伯,以舉人任太守,升評事,晚居圳上故址,號淑林陳家;次子漢恭,官至太守,分居河南南陽縣上十一都上安鄉,名大坪陳家;三子漢英,登黃甲,住吉州永興縣,名金山陳家;四子漢霄,由舉人擢升戶部員外郎,在任故;五子漢雄,宦游四川,居閬中。
遷湘始祖
伯萬:行頂一郎,字金峰,號鵝塘,江西泰和縣儒衡鄉豐城裏早禾渡梅子坡圳上淑林人,曾任兩湖都督,系胡公滿的61代嫡孫,開郡始祖陳仲弓的19代嫡孫,遷贛始祖自成公的十一代嫡孫,生於唐宣宗大中七年癸酉歲(西元
854年)。後唐莊宗同光二年甲申歲(西元
924年)奉旨過湖廣編插,偕夫人趙氏攜三子及孫羯、羝、羖、朔並曾孫詡等由沔陽州(今江西高安)曆長沙、湘潭、湘鄉至寶慶新化縣橫楊山,卜居大陽三都鵝塘金臺山,而以鵝塘為號。萬祖公歿於後漢天福十二年丁未(西元
947年;老譜載為後晉高祖天福二年丁酉歲、即西元
937年)葬屋後金臺山,建墓豎碑。娶趙氏,葬與夫合塚。子三:元和 享和
利和
湘鄉始祖
朔:系胡公滿的第63代嫡孫,開郡始祖陳仲弓的第21代嫡孫,利和子,遷湘始祖伯萬公之孫;于宋朝初年,率妣歐陽氏由新化分居湘鄉住城南門,有城北後圫,新莊灣,新陽裏石獅江、東江圫上等處田山,葬後圫。娶歐陽氏,葬後圫,子一:元齡。
媯滿公至伯萬公合編世紀
世序 名
01.媯滿:字少湯,本媯姓,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孫,娶周武王之女太姬,於西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封于宛邱以奉舜祀,在今河南陳州以國為氏,以取代商朝所封的虞遂後裔之陳國國君,侯爵,為周朝陳國首封國君,故可看是第一個姓陳的人。生二子:長子犀候,次子皋羊。
02.申:字犀侯,生一子名:突
皋羊:申公弟,是為相
03.孝:字突,生子:圉戎
04.慎:字圉戎,生一子:宣
05.幽:字寧,生子:孝
06.釐:字孝,生子:靈
07.武:字靈
,生二子:長子說公,次子燮公
08.夷:字說
平:字燮,生子:圉
09.文:字圉,為燮之子,娶齊女生:鮑公。又娶蔡女,生:佗公
10.恒:字鮑,生四子:長子免公,次子翟公,三子林公,四子杵公
佗:即五父
11.免:桓公世子
翟:字利,又稱躍生一子完,完字敬仲因殺太子禦寇惟禍奔齊,齊懿仲以女妻,五世得齊國,易姓田氏,是田之祖即陳之裔也。三修譜載:敬仲為胡公滿十一代孫,因避難於西元前672年逃到齊國,任工正(掌管工程的官員)
林:為莊公
杵:為宣公生二子:長子禦寇,次子款公
12.禦寇:宣公世子,為嬖姬殺
款公:為穆公,生一子:朔
13.朔:為共公,生一子:平國
14.平國:為靈公,生一子:午
15.午:為成公,生子:弱
16.弱:為哀公,娶鄭女生四子:長子師,謐曰悼;次子偃>;三子留;
四子勝是少姬所生
17.悼:諱師,生一子:吳
18.吳:為惠公,生子名:柳
19.柳:為懷公,生子名:越
20.越:謐曰泯公,為楚惠王所並,陳國失焉生子名:衍
21.衍:原名釗,字德運,避楚難遷陽武戶牖生二子:璉,璵
22.璉:周定王十六年敬仲之後改姓田氏,得政于齊盡官其兄弟宗人,璉璵皆仕于齊,周考王六年衍卒,璉護送歸戶牖奉祀焉,生一子:履輝
23.履輝:名履祥,生子:周昌
24.周昌:周安王十三年田和為諸候昌複仕齊,生子:裔
25.裔:生二子:伯丞,仲丕
26.仲丕:生二子:從善,從吉
27.從善:為秦上大夫,生子:德紹
28.德紹:字子芳,生一子:述
29.述:為德紹之子,西元前
219年卒
30.孺子:字平,三修譜載:孺子為釗十代孫;助漢高祖定天下,西元前
185年為左丞相,西元前 179年兼右丞相,西元前
178年薨,葬陝西戶縣
31.原仁:為孺子子,襲候爵生二子:子遠,子逸
32.恢:字子遠,封簡侯,生一子:澄
慎:字子逸,標騎將軍
33.何:為子逸之子
澄:何之弟,生一子:與京
34.掌:何之子,為衛青之婿
與京:澄之子,漢宣帝時拜員外朗,生子:考
35.考:遷居山陽瑕邱,生子:湯
36.湯:封關內侯,卒于長安,諡破胡壯侯,生子二:長子馮,次子勳
37.馮:湯長子,封破胡侯,生二子:鹹,晟
勳:一作薰,卒于長安,追諡曰破莊候
38.晟:三修譜為成,生一子:會可
39.會可:生一子:珍
40.珍:官司棣校尉,生一子:嗣
41.嗣:珍之子,生一子:翔
42.翔:嗣之子,字子麟,官拜侍御史正旦朝賀大將軍遷定襄太守,複征拜議郎,遷楊州剌史事,卒於家,生子:寔
43.寔:字仲弓,三修譜載:仲弓為孺子十四代孫
44.紀:字元方,尚書令,西元
199年六月卒,生一子〈群〉
政:一作夔,字時方,配周氏,生一子:祐
洽:字仲方,配李氏,生一子:唐
諶:字季方,季方生忠、字孝先,官青州刺史;忠生閏、字文奮,仕吳官高源太守;弟佐及坦,佐官至青州刺史,坦官至廷尉;佐生三子:准、戴、征;准官太尉、封廣陵郡公,生匡;匡生逵及達;逵字林道,為江西右中郎將軍、追贈衛將軍;達官拜丞相,生康;康亦為丞相;康生英,英生公弼,今閩省陳氏多其後裔
信:一作休,字實方,配張氏,生一子:談
光:字貴方,配孔氏,生一子:締
45.群:字長文,為紀之子;丞相,封潁陰侯,
236年薨,諡靖候,配荀氏,生子:泰、漾
46.泰:字元伯,名俊,為群之子;尚書右僕射、光祿大夫
260年薨,諡靖候,配荀氏,生子:恂、溫
47.恂:字添中,潁川太守(三修譜為晌)
堪:坦之子,官至大位
48.匱:字子竭,為晌之子
49.遠
50.廣
51.南瑛:字自成,三修譜載:自成為仲弓九代孫
52.漢立:為南瑛長子,字候伯,唐顯慶丙辰(西元
656年)八月十三日寅時生;舉人,任太守,升評事,居江西吉州泰和縣長安儒衡鄉豐城裏早禾渡梅子坡金色峰廟圳上,世號淑林陳家
漢恭:為南瑛次子,官至太守,分居河南南陽府南陽縣上十一都上安鄉,名太坪陳家
漢英:為南瑛三子登黃甲,住吉州永新縣,名金山陳家
漢霄:為南瑛四子,由舉人擢升戶部員外,任故
漢雄:為南瑛五子,因宦遊四川,遂家閬中
53.瑕琳:為漢立子,字安曆,黃甲及第,隱居未仕
54.惟:光祿大夫,諭葬歸山
55.永興:任徐州太守,歿葬雲霧山
56.文琥:封鎮國將軍,歿葬徐州高裏鄉壟坪,妻徐氏葬徐州大寧山
文琦:恩淮安判官,任故,葬雲霧山笑添獅形
57.祓:為文琥之子,登進士,官副使,葬寧化縣曆安山
58.政壽:葬徐州吉仙鄉
59.益:任淮安太守,歿葬徐州吉仙鄉四十七都添湖澤
60.文:為內簾禦史,葬揚州府雲亨鄉十一都金黃峰頂
61.伯萬:字金峰,為禦史長子
伯千:為禦史次子,徙外
伯貫:為禦史三子,徙外
伯紀:為禦史四子,世居吉州
紀事
得姓始祖陳胡公墓祠
僕射
陳胡公墓在河南省淮陽縣城南南壇湖畔。為防湖水浸蝕,其墓用鐵錮之,俗謂鐵墓。今為淮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陳氏宗親集資重修陵園。
陳胡公祠亦在南壇湖畔距墓不遠處。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後曾多次損毀重修,現僅存正殿一座。
潁川史祖陳遺跡圖錄
陳寔,許人。其故里在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圖為陳故村遠景(略)。位於陳故村口的陳寔墓園--陳園。園名由陳守仁博士(香港聯泰國際集團主席題寫,兩側聯曰:“潁川支派遍佈天下,徳星後裔光耀乾坤”(略)。
陳寔墓近景(略)。
“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穎水與羅浮”,穎州(許昌)西湖是與杭州西湖、惠州西湖並稱的三大名湖。陳寔嘗與荀淑父子游于此,太史奏稱"德星聚",敕建徳星亭。1977年于原址重建“百花亭”,兩層,高15.4米,重簷琉璃綠瓦攢尖頂。
太邱公碑文
蔡邕
先生諱實,字仲弓,穎川許人也。含元精之和,應期運六數兼資九德,總修百行,於鄉黨,則恂焉,彬彬焉。善誘善導,仁而愛人,使夫少長咸安懷之。其為道也,用行舍藏,進退可度,不徼許以幹時,不遷貳以臨下。四為郡公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將軍,宰聞半歲,太邱一年德務中庸,教敦不肅,政以禮成,化行有謐。會遭黨事,禁錮二十年,樂天知命,澹然自逸,交不謅上,愛不瀆下,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及文書赦宥,時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千老,四門備禮,閒心靜居。大將軍何公,司徒袁公,前後招辟,使人曉喻雲:“欲特表,便可入踐常伯,超補三事,行佩金紫,光國垂勳”。先生曰“絕望已久,飾巾待期而已”。皆遂農楊公,東海陳公,每在袞職,群僚賀之,皆舉手曰:“潁川郡陳君,絕世超倫,大位未躋,慚子藏文,竊位之負,故時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年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午,遭疾而終。臨歿顧命留葬所,卒時服素,棺槨財周櫬,喪事唯約用,過乎儉。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藪知名,失聲揮涕。大將軍吊祠,錫以嘉諡曰:“徵士陳君,稟嶽瀆之精,苞靈曜之純,天不因遺老俾屏我王,梁崩哲萎,於時靡憲法縉紳儒林,論德謀跡,諡曰,文范先生”。傳曰:“鬱鬱乎文哉!”書曰:“洪範九疇,彝倫攸敘。文為德表,範為士則,存誨沒號,不亦宜乎?”三公遣令史祭以中牢,刺史敬吊。太守南陽曹府君,命官作誄,曰:“赫矣!陳君命世,是生含光,醇德為士作程,資始既正,守終,又令奉禮,終沒休矣!”清聲遣官屬掾吏,前後赴會,刊石作銘。府丞與比縣會葬,荀慈明、韓元長等五百餘人,緦麻設位,哀以送之,遠近會葬千人已上,河南尹種府君,臨郡追歎功行,述錄高行,以為遠近鮮能及之。重部大掾以成時銘,斯可謂存榮沒哀,死而不朽者也。乃作銘曰:“峨峨崇岳,吐符降神;於皇先生,抱寶懷珍。如何昊穹?既喪斯文。微言圯絕,來者曷聞?交交黃鳥,爰集於棘,命不可贖,哀何有極!”
時大漢初平元年(西元
190年),左中郎將蔡邕伯喈撰。
附蔡邕生平簡介
蔡邕(132--192):字伯喈,東漢辭賦家,散文家,書法家,古琴演奏家,今河南杞縣人。
漢靈帝時,蔡邕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於是為之訂正並書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當時的後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的不絕於途。後這些石碑由於動亂,在洛陽大火中受到損壞,經過一千八百多年,洛陽郊區的農民在犁田時掘得幾塊上有字跡的石塊,經鑒定就是當年蔡邕的手書,稱為"熹平石經",現珍藏在歷史博物館中。
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梁武帝稱他:“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當代史學家範文瀾則雲:“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飭而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
潁川陳氏史略
陳敏(僕射)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東漢末年以來,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對政治起著巨大的作用,士族名士成為士大夫的核心。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
漢末魏晉潁川陳氏家族成員史實見載於《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及《世說新語》等書,其中陳寔、陳紀,陳群、陳泰並在《後漢書》、《三國志》中列有專傳。潁川陳氏作為當時的一流高門,在譜學興盛的時代背景下,也撰有《陳氏譜》一部,可說是陳氏最早的私家譜錄了。可惜經歷代喪亂,該譜已不復存,但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時曾徵引該譜,是以保存了一些有價值的世系資料。根據這些歷史記錄,我們可以據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風流的潁川陳氏家族史卷。
漢末魏晉潁川陳氏世系
第一代:陳寔
陳寔(104--187),字仲弓。潁川許(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少時家境貧寒,曾在縣裏作小吏,做事任勞任怨,而又有志好學,受到縣令的賞識,讓他去太學讀書。後來陳寔先後任郡督郵、功曹,深明大義,詘身伸道,“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其高邁的德行為遠近所嘆服。東漢桓帝元嘉元年(
151)司空黃瓊選任為聞喜長,後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長。在地方任上,陳寔以德施治,關心、愛護百姓,鄰縣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遷居到他屬下的地方。後來沛國相違法賦斂,加重百姓負擔,陳寔無法阻止,便辭官歸裏。
陳寔德冠當時,成為遠近宗師的名士之首,荀爽、賈彪、李膺、韓融、王烈、管甯、華歆、邴原等都曾向他問學。陳寔作為名士領袖的活動為各方所關注,按照賢人上應星象的說法,陳寔出行,據說掌管天文曆法的太史從觀測德星(即木星,舊謂主祥瑞之星)出現上也看出來了。
東漢末年,宦官弄權,大興“黨錮之禍”,對士族名士進行迫害。延熹九年(
166),李膺等二百餘人受誣為黨人,被捕下獄,陳寔也在其列。其他人大多逃避求免,但他卻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大義凜然地自請入獄。第二年才遇赦得出。建甯元年(
168)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謀除宦官,征辟陳寔為掾屬,參與共定計策。但不久事敗,竇武等被殺,宦官更大規模地緝捕黨人,死徒廢禁達六七百人。陳寔再受黨錮,隱居在家鄉的荊山。
陳寔在鄉里,注意以良好的風尚道德感化人們,威信很高,人們都很重視他的意見,認為“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一次,有個小偷躲到他家屋樑上,準備夜間行竊。陳寔發覺後,不動聲色,把兒孫們叫到屋裏,教育他們要努力上進,正正當當做人,不要象樑上君子那樣養成了壞習慣。伏在梁上的小偷聽了很受感動,跳下來向他請罪。這事傳開後,其他人也都受到了教育,縣裏盜竊案也減少了。“樑上君子”的典故即就此而來。
黨錮解除後,大臣們都紛紛推薦陳寔,朝廷也多次以公相之位相召,但他都推辭了。中平四年(
187),陳寔病逝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各地趕來弔祭的有三萬多人,大將軍何進也遣使出席,為之刊石立碑,諡為文范先生。
陳寔共有六個兒子,其中陳紀、陳諶最有賢名。當時人們把他們父子三人並稱為“三君”。
第二代:陳紀、陳諶
陳紀(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於世。兄弟友愛,孝養父親,家中和睦親善,其家風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陳紀也曾遭到黨錮,他在家發奮著作,寫成《陳子》一書。黨禁解除後,朝廷雖然多次徵召,他都拒絕出仕。中平六年(
189)靈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再次謀除宦官,辟召智謀之士二十余人,陳紀被舉為五官中郎將。但當陳紀應召到達京都洛陽時,形勢已發生了大逆轉,何進在與宦官的鬥爭中被殺,長期盤踞宮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盡,但政權卻落入了奉召領兵入洛的涼州軍閥董卓手中。董卓大量進用党人名士以便獲得支持,陳紀被任為侍中,又考慮進一步任其為司徒、尚書令。當時董卓意欲挾持新立的獻帝徙都長安,陳紀勸諫董卓應謙遠朝政,專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興,但敬畏陳紀的名望,也無可奈何。陳紀見天下已亂,乃請出為平原相,並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為大鴻臚。四年(
199)去世,年七十一。
陳諶,字季方。與兄長陳紀一樣道德品行俱佳,多次同時受到朝廷的辟召。陳寔曾評論他們倆兄弟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即兩人難分高下之意。“難兄難弟”的典故也即出於此。陳諶曾任司空掾,可惜很早去世。有子陳忠,字孝先。
第三代:陳群
陳群(?-236),字長文。陳紀子。少時即有傑出的才智。孔融比陳群年長,本來是其父陳紀的朋友,但後來改與陳群作朋友,對陳紀執晚輩禮,陳群也由此顯名。初平四年(
193)劉備為豫州刺史,辟陳群為別駕。第二年,徐州陶謙病死,陳群諫阻劉備去徐州,劉備不聽,果然被袁術、呂布所打敗。陳群與父親陳紀暫時避亂徐州。
建安三年(
198)曹操破呂布,辟陳群為掾屬,後轉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與荀彧、荀攸、鐘繇、郭嘉、司馬懿等並為曹操帳下的計謀之士。曹丕為魏王太子時,對陳群便很敬重,以朋友之禮相交。延康元年(
220)曹丕嗣位為魏王,封陳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及代漢稱帝,又進爵潁鄉侯,徙尚書令。黃初六年(
225)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第二年,文帝病危,遺詔陳群與曹真、司馬懿等共同輔政。明帝即位,進封潁陰侯,為司空,故錄尚書事。青龍四年(
236),陳群去世,諡靖侯。
陳群在歷史上最大的影響,是根據曹魏政權要爭取世家大族支持的要求,于延康元年(
220)在吏部尚書任上建議制定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設中正之職以評定各州郡的人才,根據評定列為九品(即九等),作為用人的依據。九品中正制晉以後沿用,至隋始廢。這一制度進一步確保了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襲特權,形成了著名的門閥政治,流風餘韻,其所養成之門第觀念更是影響深遠。
史載陳群“在朝無適無莫,雅杖名義,不以非道假人。”對於皇帝的過失都是秘密上書諫阻,不在其他人面前議論皇帝的是非,以致有些官員認為他怕得罪皇帝,不敢說話。正始間編撰《名臣奏議》,朝臣們才從中知道陳群進諫的情況。大家對他的做法和胸襟都很佩服,稱頌他是長者。
第四代:陳泰
陳泰(?-260),字玄伯。陳群子。明帝青龍中,除散騎侍郎,嗣父爵。齊王正始中,任並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以懷柔政策管治邊民,恩威並舉。後回朝廷任尚書。嘉平元年(
249),高平陵之變,陳泰曾出馬為司馬懿勸說曹爽歸罪罷兵。不久出任雍州刺史,加奮威將軍。高貴鄉公正元二年(
255)升任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軍事。當時關右雍、涼諸州是魏、蜀交鋒的最前線,在關右六七年間,陳泰與郭淮、鄧艾等一起曾多次打敗蜀國大將姜維,在征戰中表現出沉穩勇敢、果于決斷的大將之風。甘露元年(
256)吳國丞相孫峻入侵,陳泰又任鎮軍將軍,假節都督淮北諸軍事,擊退吳軍。以後陳泰官至尚書左僕射。當時人們將陳泰與其父陳群比較,認為在學問造詣、教化天下方面,陳泰不如其父,若論練達世務、建功立業,則還超過他父親。
甘露五年(
260)皇帝曹髦被司馬昭親信賈充的部下所殺,司馬昭假惺惺地召集大臣們商議解決辦法,陳泰說:“只有殺掉賈充,向天下人謝罪。”司馬昭說:“能不能找一個地位比他低的人呢?”陳泰回答:“只有找比賈充地位高的,不可能找比他地位低的。”不久陳泰去世,有說是因哀痛嘔血而死的。東晉王羲之評價陳泰“壘塊有正骨”,意思是說他胸中鬱結不平而有剛正的品格。
陳泰死後追贈司空,諡穆侯。兒子陳恂、陳溫先後嗣爵。魏末鹹熙中開建五等,改封陳溫為慎子。陳泰這一支系以後名位逐漸衰微。
陳泰同輩中著名的有陳佐,是陳諶的孫子,官至青州刺史。陳佐的弟弟陳坦,官至廷尉。
第五代:陳凖
陳凖(?-300)陳佐子。早年居鄉,有聲望。晉惠帝元康五年(
295)官至中書令。當時皇后賈南風擅權,皇帝癡愚,諸王虎視眈眈,但由於有大臣張華、裴頠、賈模等人共同輔政,朝野還算安靜。元康六年至九年(296--299)氐人齊萬年反叛,關中震盪,陳凖多次指斥負責指揮戰事的趙王司馬倫、梁王司馬肜等雍容驕貴,不任軍事,薦舉由大將周處、孟觀指揮作戰。陳凖的意見開始沒有得到朝廷的採納。果然梁王由於私隙忌恨周處,讓周處為先鋒,卻只給少數兵馬,又斷其後援,致使周處力戰而死。後來朝廷接受了陳凖的建議,改派孟觀督師征討齊萬年,終於取得了勝利。
永康元年(
300)趙王倫發動政變,廢殺賈後及其親党,事後陳凖以剪除賈党有功封海陵公。不久趙王倫陰謀篡奪皇位,淮南王司馬允發兵討伐,將趙王倫圍困在其相國府東宮內。陳凖暗地裏支持淮南王,誆騙晉惠帝派人打出督戰的令旗白虎幡,以便淮南王名正言順地攻入趙王府。可是,派去的人半路上卻被趙王收買,假傳聖旨,誘殺了淮南王。陳凖本有心袒護淮南王允,到頭來擎出的白虎幡反而救了趙王倫。趙王倫不知其中緣故,還以為陳凖有功,提升他為太尉,錄尚書事,改封廣陵公。不久,陳凖病死,諡號為元。
趙王倫篡奪皇位,自然是大逆不道之事。圍繞當時在朝諸大臣的表現,評價也是大不一致。陳凖死後議諡,就有人認為諡號太過了,第二年梁王肜去世議諡的時候,陳凖卻又被作為不附偽朝的榜樣加以讚揚。這樣的爭論一直到東晉末年時還在繼續。
陳凖的弟弟陳戴、陳徽及從弟陳堪,也都官位顯赫。陳戴,一作陳載,早年辟太保掾,後改國子助教。陳徽,任東宮衛隊長官太子左衛率,淮南王允討趙王倫,曾集結東宮兵在宮內回應淮南王。
第六代:陳眕
陳眕,陳凖子。晉惠帝元康初年賈後專政的時候,其外甥賈謐最受驕寵,權勢過人,賈謐同時又喜好文學,善為文章,當時洛陽的名門豪族貴遊子弟竟相與之結
交,石崇、潘岳、陸機、劉琨、左思等二十四個人與之過從最密,號為“二十四友”,陳眕也位居其中。二十四人或為貴戚,或為名門子弟,或本人即為名士。同時,“二十四友”又是一個才士集團,幾乎每人皆有相當才氣,“二十四友”中的著名文士,幾占當時文壇之大半,他們經常在一起宴遊題詠,元康六年(
296)時的金穀雅集更是蔚為文壇一大盛事。
經過“八王之亂”的幾次變異,“二十四友”早就星散,每人的歸宿也各不相同。永興元年(
304),陳眕任左衛將軍,當時成都王司馬穎在鄴城以皇太弟、丞相身份遙控朝政,東海王司馬越聯合陳眕要求晉惠帝免去成都王穎的皇太弟身份,複立惠帝養子司馬覃為皇太子,同時護持惠帝御駕北征討伐成都王穎,討伐大軍在蕩陰(今河南湯陰)被成都王擊敗,惠帝被扣鄴城,東海王退回東海,陳眕則奉太子覃退守洛陽。不久,胡族劉淵、石勒等勢力興起,天下大亂。懷帝永嘉五年(
311)石勒先後攻陷新蔡、許昌,最後洛陽也被攻破,晉軍在胡族的進攻面前不堪一擊,陳眕也敗退江東。
東晉立國後,在元帝、明帝間陳眕還歷任尚書、鎮東將軍、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諸軍事。陳眕襲封廣陵公,死後諡凱。
陳眕有弟弟陳匡、陳規。陳匡在惠帝元康時侍東宮,當太子司馬遹的陪讀。
第七代:陳逵
陳逵,字林道。陳眕子。小時就表現出優秀的才幹,為人文雅而有風采,以清純敏睿知名。東晉成帝咸康七年(
341)為給事黃門侍郎。穆帝永和五年(
349)為西中郎將,領梁、淮南二郡太守,鎮戍曆陽(今安徽和縣)。征北大將軍褚裒北伐,陳逵領軍進至壽春。八年(
352)中軍將軍殷浩再度北伐,進軍許昌、洛陽,陳逵擔任前鋒。不斷的征戰,最終也難以恢復北方故土。陳逵在淮南的時候,京都建康的一些朋友曾共同邀約到位於當塗的牛渚山聚會,由於陳逵談論事理非常精妙,眾人爭著想和他辯論,那知陳逵用如意支著面頰,眺望著遠處雞籠山三國古戰場只感歎地說了一句:“孫伯符(即孫策)志業不遂!”於是滿座的人都談不下去了。這則故事被記在《世說新語》“豪爽”篇中。陳逵在南渡士人中非常有名,當時人們將他和謝安、謝弈兄弟作比。他也擅長行草,其書法有羲獻之風。陳逵襲父爵封為廣陵公,死後追贈衛將軍。
潁川陳氏中世系明確、見諸史冊較晚的還有陳茂先,他是陳凖的七世孫,陳寔的十一世孫,東晉安帝時襲封廣陵公。義熙九年(
413)尚書祠部郎荀伯子上奏說陳凖在趙王之亂中對淮南王遇害負有責任,要求削除陳氏的廣陵封國。陳茂先上表自辯,封國得以保存。但這時距東晉滅國也只有六七年的時間了,大約在劉宋代晉的時候,和其他前朝舊族一樣,潁川陳氏一族的封爵承襲才從此斷絕。
潁川陳氏由漢末入于魏晉,子孫曆十餘世貴顯,家族地位曆三百年而不墜,可說是魏晉間歷史最為悠遠的世家大族之一。相比而言,所謂王謝之家也只能算是後起之秀了。雖然潁川陳氏主支南遷,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
495)定士族,在歷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權採取法律形式明確制定門閥序列,陳氏也一直列為潁川首姓。
自陳霸先“自雲漢太丘長陳寔之後”以來,天下陳氏大都以潁川為祖。以潁川陳氏廣布南北的事實及其在歷史上的影響來看,天下陳氏共祖潁川的情況于理於情都還是合理的。明清以來民間跨地域聯宗修譜活動的發展更加強了各姓氏先祖淵源的合流,但近世一些陳氏族譜對所追溯的漢末魏晉時期世系的記敘,卻往往不顧史實,隨意竄摘,不但不能增加“家自為說”的可信性,反為作偽添一明證。筆者考據史籍撰成此文,也希望厘清史實,藉以見俗譜攀附之濫。
始遷湖廣祖金峰公源流傳贊
(錄三修族譜)
公諱伯萬,行頂一,字金峰,號鵝塘,吉州泰和人也,其先出自有虞氏。夏之中葉,虞思妻少康以二姚蓋在夏,猶為姚姓商之始。王存舜之後,於遂當周之盛德,虞閼父為陶正,武王賴其器用庸以元女大姬配其子胡公滿,而封諸陳、賜姓曰媯(見孔穎達疏),其後以國為氏。惠王五年己酉(西元前
672年)敬仲(完○列國表 胡公生申公犀侯、犀侯生孝公突、突生慎公圉戎、圉戎生幽公甯、寧生厘公孝、孝生武公靈、靈生夷公說與平公燮、燮生文公圉、圉生桓公鮑五父佗厲公躍、躍生完是敬仲,為胡公十一代孫)以韶樂適齊桓公,使為工正,以君成禮君子以為仁。文子(須無○老譜完生穉孟夷、夷生湑孟莊、莊生須無)去難至於他邦,孔聖以為清,景公即政二年(西元前
543年)然後歸齊,故史稱自晏子以下,能卓然自守不汙,於其間者惟文子為賢。生恒子(無字)始大於齊,其後成子得政,有陳之裔孫曰釗,於敬王四十二年癸亥(西元前
478年)徙陽武戶牖鄉,傳九代而生孺子平(老譜釗生連與璵、連為齊上卿、璵為齊都邑大夫,連生履、字秉政,履生輝與周昌、輝為齊司徒,周昌生桐、字邦材,桐生仲丕,仲丕生從善、為秦上大夫,生德紹、字子芳;又生元紹、字子亨,德紹生述,述生伯與平,是孺子、為釗十代孫)少好讀書,與兄伯居,伯常耕縱平,使遊學張負,見而奇之,以女孫妻之,嘗因社裏宰肉,有均平天下之志,後佐漢高定天下,凡六出奇計,初封戶牖侯,更封曲逆侯,惠帝六年(西元前
185年)為左丞相,文帝元年(西元前
179年)兼右丞相,二年癸未(查年表應為癸亥,西元前
178年)冬十月薨,諡獻公,賜邑三千戶,加賜黃金二千斤,事具列傳,葬西安府戶縣(見西安志)。子原仁(買)襲封共侯,生恢(子遠)、慎(子逸),子遠襲封簡侯;子逸從衛青北征有功,拜標騎將軍。右北平簡侯生河,河之子掌、衛青之婿也(見衛青列傳)。武帝元封三年(西元前
108年)作柏梁台,詔群臣,為七言乃得上坐,詹事陳掌,第二十韻雲:椒房率更領其材,標騎生澄官車騎,將軍生與京,宣帝朝拜員外郎,生考。元帝朝(西元前48年)石顯倡議先朝臣子功罪以考,為與京子收捕之,遂徙山陽瑕邱。生湯(子公)博達善屬文,初元二年(西元前47年)高平侯張勃高其能舉茂材,後複以薦為郎,久之遷西域副校尉,與甘延壽俱出。湯為人沈勇,有大慮多策謀,奇功既領外國,斬郅支單于,歸封關內侯,食邑三百戶、加賜黃金百斤,後卒於長安。平帝(西元
1年)時追諡曰破胡壯侯,封子馮為破胡侯,熏為討狄侯。曾孫珍(老譜破胡生成、成生會可、會可生珍)官司棣校尉,生嗣徙汝南邵陵。生翔(子鱗)少知名善交結,察孝廉,太尉周景辟舉高第,拜侍御史,奏梁冀恃貴不敬,時人奇之,遷定襄太守征拜議郎,遷揚州刺史,舉奏豫章太守王永,奏事中官吳郡太守徐參在職貪穢並征詣遷尉,由此威名大震,又征拜議郎補禦史中丞,後卒於家(老譜生寔)。寔字仲弓,居穎川許州,有志好學,坐立誦讀,四為郡功曹司空,黃瓊辟選理劇補聞喜長再除太邱長,修德清靜,百姓以安,時縣中大旱,夜甘露盈尺,是年大有民歌:甘露陳公在鄉閭平心率物嘗與二子及孫等,荀詣淑家太史奏:是夜德星聚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會。累見征,命閉門懸車,棲遲養年,中平四年(西元
187年)辛酉(查年表應為丁卯),壽八十有四卒於家。大將軍何進遣使弔祭,海內赴者三萬餘人,制麻蓑者以百數共刊石立碑,諡為文范先生。有六子:曰紀、曰洽、曰諶、曰夔、曰休、曰光,紀、諶最著。紀子長文、諶子孝先各論父功德太邱。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紀字元方,以至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和後進之士皆推慕其風,四府並命無所出就,著黨禁解,數萬言遭父憂積毀殆將滅性,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書,圖像百城,以勵風俗。獻帝時(西元190--220年)使就家拜五官中郎將,不得已到京師,遷侍中出為平原相,即時之郡璽書,追拜太僕,又征為尚書令,建安初袁紹以太尉讓不受拜大鴻臚,年七十一,建安四年(西元
199年)六月卒(見後漢鴻臚陳君碑)。弟諶字季方(老譜季方生忠、字孝先,官青州刺史。忠生閏、字文奮,仕吳官高源太守;弟佐及坦,佐官至青州刺史,坦官至廷尉;佐生三子:准、戴、征;准官太尉、封廣陵郡公;生匡;匡生逵及達;逵字林道,為江西右中郎將軍、追贈衛將軍;達官拜丞相,生康;康亦為丞相;康生英,英生公弼,今閩省陳氏多其後裔)與兄齊德同行。鴻臚子群為魏司空時,並著高名,時號三君。每宰府辟召同時旌命羔雁成群,當時靡不榮之。群字長文,為兒時祖仲弓謂宗人父老曰:此兒必興吾宗。魯國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紀、群之間,先與紀友、後與群交、更為紀拜,由是顯名,獻帝時(西元190--220年)為司空西曹掾,屬嘗薦廣陵陳矯、丹陽戴乾皆為名臣,世以為知人,後以司徒掾舉高第為治書侍御史轉參丞相軍事;魏國既建,遷禦史中丞,轉為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在朝無適,無莫雅仗名義,不以非道假人,曹丕深敬器焉。待以交禮,嘗曰:自吾有回門人日以親。及即位,封昌武亭侯,建議制九品官人之法,遷尚書僕射,進爵潁鄉侯,帝征吳使領中領軍,帝還假節都督水軍,還許昌以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尚書,與曹真、司馬宣王等受遺詔輔政。明帝(西元227--237年)即位,進封潁陰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三百戶,開府頃之,為司空故錄尚書事。青龍四年(西元
236年)薨,諡曰靖侯。子泰,嗣帝追思功德,分戶邑、封一子列侯。泰字元伯,青龍中除散騎侍郎,正始(西元240--249年)中徙遊擊將軍,為並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使持節護北軍中郎中將,懷柔甚有威惠。嘉平初(西元-249年)代郭淮為雍州刺史加奮威將軍,又為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將事,退姜維狄道之圍,司馬文王語荀顗曰:元伯沈勇,能斷荷方伯之重,救將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簡上,必能辦賊都督大將軍不當爾耶?征為尚書右僕射,典選舉加侍中光祿大夫,又出為鎮軍將軍,假節都督淮北諸軍事,詔徐州監軍以下受泰節度,軍還轉為左僕射,司馬文王、武王及沛國南陔皆與親友前後以功增邑二千六百戶,賜子弟一人亭侯、二人關內侯,景元元年(西元
260年)薨,追贈司空,諡曰穆侯,事具本傳遞。傳至南瑛,字自成,(老譜泰生晌與堪;晌字添中,任潁川太守,生匱,字子竭;竭生遠;遠生廣,隱居弗仕;生南瑛)隋開皇間(西元581--600年)以進士官副使宦游江西,卜居吉州泰和縣長安儒衡鄉豐城裏早禾渡梅子坡金峰廟圳上,生子漢立、漢恭、漢英、漢霄、漢雄。或徙南陽(老譜漢恭官至太守,分居河南南陽府南陽縣上十一都上安鄉,名太坪陳家);或居永新(漢英登黃甲,住吉州永新縣,名金山陳家);或以任故(漢霄由舉人擢升戶部員外,任故);或家閬中(漢雄因宦遊四川,遂家閬中);惟鐵大郎漢立,字候伯,以舉人任太守,升評事,晚受仙術,居圳上故址,世號淑林陳家,舊有遺像,內載顯慶丙辰(西元
656年)八月十三日寅時生,故今多刻像奉祀之。生瑕琳,字安曆,黃甲及第,隱居未仕;生惟,官光祿大夫,諭葬歸山(華表樹二十四隻、香花樹二十八隻、義塘六百六十口、水田三千七百七十畝、守墓奴佃莊男婦七十餘人,上下左右四維俱系守墓餘地);生永興,任徐州太守,歿葬雲霧山;生文琥,封鎮國將軍,歿葬徐州高裏鄉壟坪,妻徐氏葬徐州大寧山。鎮國之弟文琦,恩淮安判官,任故,葬雲霧山笑添獅形。鎮國生祓,公之高祖也,登進士,官副使,葬寧化縣曆安山。生政壽,公之曾祖也,葬徐州吉仙鄉。生益,公之祖也,任淮安太守,歿葬徐州吉仙鄉四十七都添湖澤。生文,公之父也,為內簾禦史,葬揚州府雲亨鄉十一都金黃峰頂,其山祖墳內有鎮國大夫陳隆之墓,具載江西老譜。禦史生子四:伯萬、伯千、伯貫、伯紀,千、貫徙外,紀世居吉州,公蔭武軍都督,配趙生三子:長曰元和、次曰亨和、三曰利和,於後唐莊宗同光二年(西元
924年)奉旨開墾,年已七十矣。斯時元和之子翔已仕山東博州,公偕趙妣與三子及孫羯、羝並曾孫詡,帶董術人保仔及臧獲輩,由沔陽(今江西高安)經潭州(今長沙府)、龍城(今湘鄉縣)、至邵州(今寶慶府)、高平(今新化縣)至橫楊山大陽三都鵝塘,愛其土物,有安焉之志,遂家焉。而以鵝塘為號,後漢天福十二年丁未歿,(西元947年,老譜載後晉高祖天福二年丁酉,西元937年)葬鵝塘金臺山,夫婦合塚。元和子孫襲居新化;亨和子徙沔陽;利和歿於新化,葬禾倉嶺,與妻林氏合塚;其子轉移今湘鄉南門,相土直業,皆公所閱歷,而貽孫子。雲顏氏家廟序曰:無而稱之是誣也,有而不述豈仁乎?在我後之人,雖戶散丁繁,分支不一,而尋源溯委,一本可稽,粵自受氏以來,胡公二十一代孫釗,釗十代孫孺子,孺子十四代孫仲弓,仲弓九代孫為自成,自成十一代孫為金峰公,公能述尊前人,不敢失墜,老而跋涉,備曆艱辛,既作室家勤敷葘,閒心靜居,棲遲養年,開我後嗣禮所宜尊荷先澤之貽者,敢勿揚祖德之美乎?爰為之贊曰:
伊惟吾宗,肇自胡公,為周陶正,陳國是封,胙土命氏,姓之所從;
遷於戶牖,孺子建功,潁川望重,世稱仲弓,一門競爽,後進慕風;
自成副使,宦游西江,淑林衍派,至於金峰,平心率物,克紹先蹤;
抱器幽潛,勤約持躬,擇裏而處,高平之中,既多壽考,衡門令終;
貽於孫子,孝友是崇,流長源遠,敬止必恭,祀事不朽,余慶益隆。
家廟
湖天塘祠堂圖志
(錄三修譜)
右祠在湘鄉縣城南門湖天塘,即壺天塘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西元1807年)彬卿祖後嗣合置。
每年九月初三日,祖(第七十七世祖文質公)生辰致祭。向例玹、瑺、器、儀四房逐屆分舉兩房經管收園塘屋稅辦祀,二載交替。民國十一年(西元1922年)壬戌合族增置祀產,議舉經管一人,一年交替,按鐸、鑌、銘、釗、鑑、錿、鉞七房輪流遞管,經理祀事;錢谷出入,其祀產及原有產業,為買為捐,俱刊公儲。
石獅江祠堂圖志
(錄三修譜)
右祠在歸德九都新陽裏石獅江江水匯漣之所,始事於雍正歲閼逢攝提格老戶首次郊公贊躍,深及當事戶首禹甸、諱樹瑺,六掌、諱國蔭,壽我、諱國權等同心措辦,各殫勤勞,至乾隆屠維協洽而成,制度巍煥。
儀、器兩房輪年春秋致祭,屢歲擴修,規模日備,而先靈亦永妥矣!
其祠基鋪屋,為買為捐,均詳公儲。
書香公屋圖志
(錄三修譜)
書香公者乃茂壽房明智公(諱啟睿),於道光四年奉慈命,將契管歸德九都泥灣區富山坪(今名伏獅坪)田塘屋山捐入三世祖仰日公、諱必昂位下,仿範文正義學,遺意定名書香,鼓勵一家士氣,顯揚祖德。
公屋則建自道光丁未(西元1847年)革故鼎新,規模宏大,星堂煥彩,棟宇輝煌,影坪邊英華公手植柏松兩株,鬱鬱蔥蔥,如翠蓋焉。奉三世祖考妣及四世祖考妣於堂上,享祀千秋。每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為昂祖誕辰,合房致祭。
議舉經管一人,司理出入,原捐及續置各產,均列公儲,茲值三修,謹繪圖于左。
家訓
陳氏家訓
(錄三修譜)
傳家二字,曰耕與讀;
興家二字,曰勤與儉;
安家二字,曰讓與忍;
防家二字,曰盜與奸;
亡家二字,曰淫與賭。
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言;
休作非為之事,休貪公共之利。
吃緊在各盡本分,切實在潛消未形;
子孫不患少而患不才,產業不患貧而患虛張;
不戶不患衰而患無志,交友不患寡而患從邪。
倘眼底無幾句詩書,胸中無一段道理,則神昏如醉,體倦如癡,敗祖宗成業,辱父母家聲,必此人也。
我族眾須努力,自立刻骨銘心。
總雲:要好兒孫須積德,欲高門第在讀書。
本修譜新增家訓
一、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身之榮辱,一家之安危,系於國家之盛衰。國盛則社會穩定,家庭幸福安寧才有保障。我族子弟必須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履行當兵義務,遵紀守法,愛護公共財物。
二、孝敬父母。父母生我、育我,費盡心血,自當尊重。及至衰老,勞力喪失,自當瞻養。古人有言:"百行孝為首。"願我族子弟銘記之、共勉之。
三、夫妻和睦。夫妻是終身伴侶,一家主宰,和則兩利,仇則兩害。一家之計在於和,夫妻應互敬互諒,互相關心,和睦團結。
四、友愛弟昆。兄弟姐妹,乃同胞所生,手足之情,骨肉之親。我子弟必須做到兄友弟恭,團結互助,共同進步,共創門庭。從而增強家族的凝聚力。
五、團結鄰朋。親戚鄰朋,同居一處,應緊密團結,和平相處,我族子弟必須善待親戚鄰里,同心同德,共創輝煌。
六、讀書明理。當今科學技術日趨發達,我族子弟必須勤奮學習,勇攀科學高峰。
七、勤儉為本。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一生之計在於勤,我族男女必須做到早起晚息,勤儉僕素,勞動致富。
八、修身養性,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族子弟處世切勿意氣用事。要虛心聽取群眾意見,隨時反省自己過錯,不斷改正缺點。循此上達,就可齊家治國、平天下。功名可期,興家可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