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浙江西嶴陳氏

作者:陳文彬  來源:陳氏宗親網  更新時間:2015年12月09日

浙江西嶴陳氏 

西嶴村陳氏在離浙江省寧海縣長街東北 6.5公里王家嶺西面山嶴間。有一座南宋年間建造的惠德橋,為寧海縣級文保單位。此外,在村內大宗祠前面和村後集福寺前,還各有一座古橋,三座古橋將一條被西嶴溪攔成數截的礫石古道連在了一起。這條古道直達車嶴港古碼頭,是舊時當地山民同外界聯繫的唯一通道。前不久,正在編寫《寧波古橋》一書的楊古城先生會同甯海縣文保部門對西嶴惠德橋、祠前橋和寺前橋進行了綜合考察,發現三橋在形制和裝飾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初步斷定三橋均為我市極為罕見的原真狀態的南宋石拱橋。目前,當地文保部門已將這三座古橋聯合申報第五批省級文保單位。

1998年 9月至去年年底,楊古城等業餘文保員在各級文物部門的支持下,對寧波大市範圍內的232座古橋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現存最早、且未作整體大修的宋代古橋有4座,即甯海惠德橋、鄞州史彌遠墓前橋、慈溪後溪橋和鄞州東吳府前橋。

2005年 1月下旬,楊古城又來到西嶴村調查該村的寺前和祠前二橋。當時,地處村後僻靜山道上的寺前橋仍被厚厚的植被所覆蓋。當村民們七手八腳地將橋體上的枯枝衰草清除乾淨後,一種名為“圭角素雲”的如意雲紋裝飾出現在眾人面前。據考證,這是一種宋代傢俱和建築中常用的底角裝飾。“圭角素雲”下面是雕有蓮花、海棠、梅花等四種花卉的龍門石(又稱橫鎖石,用以連固橋體)。在線條優美的5節拱券石之間,填有4塊券臉石,有關資料表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所繪的虹橋,也採用了這種拱券石與券臉石交合的構造。弧形的拱券石與橋面下的橫條拱石交錯構築,增強了石拱橋的穩固性。

祠前橋,地處西嶴村的“鬧市區”。俯身觀察,可以在橋面上發現同樣的“圭角素雲”紋飾。和寺前橋一樣,祠前橋的橋拱也用橫條拱石錯縫拼接而成。此橋南面原有一座大宗祠(現已後移另建),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四姓合祀的宗祠,據《西洲陳氏宗譜》的記載,祠堂是南宋度宗皇帝為褒獎西嶴村四位"生同乎裏,仕同乎朝"的大臣葉夢鼎、鄭霖、周成童、王良寵而特別下令建造的,時在南宋鹹淳年間。那是西嶴村最輝煌的年代。專家推測,西嶴村的三座古橋應當是這一年代修造的。

惠德橋有許多讓人嘖嘖稱歎的細節:四條龍門柱的柱端雕有 4只宋代風格的石獅,耳小,眼凸,鼻與上下唇在同一平面上,與宋永裕陵的石獅如出一轍;蓮花狀橋欄柱雖已部分風蝕,但在專家眼中,這些蓮柱與東錢湖南宋史彌遠墓前的蓮柱並無二致;同祠前橋一樣,惠德橋的拱券也有榫接的痕跡;漂亮的“圭角素雲”,在惠德橋上同樣歷歷可數。

專家認為,遺存在西嶴的3座南宋古單孔石拱橋,是西嶴村鼎盛時期的文化遺產。三座古橋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技價值,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700 多年前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63歲的穆修坐船前往西嶴。他對西嶴慕名已久,此行即是為了找到西嶴,然後在那裏定居。船在駛過寬闊的洋面後,到達一條溪流的入口處。先前他聽人說過,去西嶴要溯西嶴溪而上,夜間道路難行,於是他決定在此停泊過夜,明日再上西嶴。第二天清晨,船夫發現駛錯了方向,已經過了西嶴的東面。穆修上岸察看地形,發現此處環山帶水,土地肥沃,很適合居住,況且離西嶴也已不遠,遂決定在此落戶。因船駛錯,故名岔嶴,後諧音為車嶴,距西嶴不到 2公里路①。

另據西嶴《陳氏宗譜》記載,陳氏始祖陳懷琪宋真宗年間自閩之長溪遷於西嶴;城關上隍《鄭氏宗譜》記載,鄭居中在宋徽宗年間由福建遷至西嶴。由此可見,在北宋時西嶴已頗具名聲,否則穆修、陳懷琪、鄭居中等人不會慕名前來定居。我曾仔細分析過西嶴的地理位置,此地三面環山,陸上交通十分閉塞,且附近沒有人口密集的城鎮,因此不會是商貿之地。它的出名,可能更多是因為它是古時仕宦理想的隱居之地。

西嶴古稱西洲,位於寧海長街鎮東北 6.5公里的王家嶺西面山嶴裏,在白岩山南麓,古有海港通至三門灣北部海域,即車嶴港②。車嶴港的形狀頗為奇特,近30公里的港道均很狹窄,平均寬度只有 120米,在西嶴村前的上游地帶則驟然形成一個近 3平方公里的大湖。因地處內陸,受潮汐和風浪影響不大,故而常年是碧水清流,波光瀲灩;湖中有大嶼島,鷗鳥成群,加之西嶴村邊群峰環峙,林木蓊鬱,風光極為秀麗。周圍一帶土地肥沃,湖中鹹淡水交混,魚類豐富。古人選擇隱居之地,大凡需要兩個條件:一、需是遠離城鎮的山林之地,以避塵世騷擾;二、需有一定的土地和物產資源,以供生存之用。西嶴完全符合這兩個條件,故而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紛紛來此定居。

西嶴建村於何時很難考證,只是其村北有一座集福寺③,志書記載建於東晉年間,可見在東晉時,此處已有人居住。文人聚居的地方,可養成儒雅重學、敷顯仁義的風氣,這使得西嶴成為文風騰蔚之地,耆儒碩彥,代不乏人。在宋朝時,達到全盛時期。據當地《陳氏宗譜》記載,南宋紹興年間,趙廷芬、趙廷蘭、趙廷芝兄弟三人先後中進士,故有“父禦史,子禦史,父子三禦史;兄進士,弟進士,兄弟四進士”的說法,陳氏家族還被譽為是“盛朝浙右無雙族,大宋江南第一家”。當時西嶴的其他姓氏如鄭氏、周氏、王氏等家族也頗為興旺,其中較有聲名的是鄭霖,宋紹定二年(1229)登進士,先後任嘉定、贛州、蘇州、安慶、平江等地知府,兼任過淮浙提刑點浙西刑獄、淮浙發運使等職,素與賈似道不合,後因在甯海黃公渡造登臺橋遭賈似道誣陷,被宋理宗所殺。周氏家族有國子祭酒周成童,王氏家族有翰林學士王良寵。此外,南宋鹹淳年間的右丞相葉夢鼎本也是西嶴人氏,原名陳吉甫, 6歲時過繼給母族,改姓葉。對葉夢鼎、鄭霖、周成童、王良寵四人,宋度宗曾贊曰:“右丞相陳吉甫,為朕股肱,竭忠匡贊;發運使鄭霖,轉餉江淮,懋著能聲;國子祭酒周成童,職司文教,造就多才;翰林學士王良寵,授任詞垣,文辭藻麗……四卿生同乎裏,仕同乎朝,文章政事歷歷可觀,忠孝節義不愧科名。”並令這四姓子孫合用一祠,敕封四姓合祠,這就是西嶴宗祠的祠名“四大名宗”的來歷。西嶴宗祠建於南宋鹹淳三年(1267),歷代多有整修,祠堂門口的兩塊雲鼓寶石,仍是南宋時的遺物。

除集福寺和宗祠外,西嶴留存下來的古跡還有三座古橋惠德橋、祠前橋、寺前橋(均建于宋代)和一座古墓。據光緒《寧海縣誌》記載,該墓是鄭霖之墓,但西嶴當地人一直認為是葉夢鼎的墓,也有人說葉夢鼎、鄭霖、周成童、王良寵四人共葬於此。墓前原有石砌墓道,墓道入口處有石坊,墓前有墓銘、墓碑及其它石制飾物,今墓銘、墓碑、墓道等均已毀損,尚存兩根荷花頭牌坊石柱、兩尊文武翁仲、兩匹石馬、一頭石羊。這些古建體現了宋代的構築和工藝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從中也可以讓人隱約感受到當時西嶴作為官宦之鄉的威嚴氣象。

和其他很多村莊一樣,西嶴也有描述當地景觀的“八景詩”:

 

官山曉日

  結屋雲林蒼翠間,面窗窈窕擁姻環。

  岩富高處先迎日,倦眼開時早見山。

  寺靜定知僧睡足,塵忙哪得世情閑。

  閉門不蠟阮孚屐,只為年來遊興慳。

 

甲峰插漢

  嵩岳鐘靈起震龍,花村保障仗高峰。

  崔嵬山勢低群岫,颯爽濤聲卷萬松。

  似此蓬壺須穩步,直教星斗盡羅胸。

  笑餘不少探幽縣,一雙芒鞋一短笛。

 

鞍山積雪

  天馬騰空尚剩鞍,至今長作鞍山看。

  雪將月色明殘夜,樹少梅花耐峭寒。

  大漢功成思李朔,荒驢臥久想袁安。

  沖風驢背尋詩者,到此應愁得句難。

 

石橋釣月

  夜靜水輪漾碧波,石樑坐釣興如何。

  綸竿臨水涼生乎,風露漫天冷逼蓑。

  界破蟾光餘老樹,驚回鷗夢是清歌。

  夜深重到須攜酒,對此分明李白多。

 

古寺晚鐘

  招是隱隱隔塵居,聽到鐘聲俗累除。

  半嶺斜陽剛下時,一鐮新月乍來初。

  莊嚴世界三千外,清淨禪機八百餘。

  歲月消磨無個字,青山有約著奇書。

 

白岩歸樵

  屹立層岩勢插霄,斜陽嶺畔見歸樵。

  高崖半壁松將螟,曲徑三叉路逍遙。

  人影飄飄壓黃葉,山歌隱隱唱紅麼。

  爛柯舊事君知否,一局棋殘歲月消。

 

白石吞波

  巨石粼粼作釣工,洪流激射日淙淙。

  形同虎踞如相扼,勢似鯨吞不受降。

  鷗浦橫開波浩蕩,鴨闌近接響□□。

  霜天夜靜明漁火,紅蓼灘頭擊小船。

 

曲水流香

  青山圍水水圍村,盡日潺緩到蓽門。

  細草春風生杜若,流波夜雨長蘭蓀。

  武夷佳景應相似,禊事幽懷此亦存。

  絕勝文章三月暮,一溪紅雨落花芬。

西嶴八景詩的意境極佳,且字句工整、引典自然,賦景之餘隱含清機妙趣和蕭然之緒,實乃上乘詩作。由此也可以看出西嶴古時確是文采斐然之地,僅僅是幾句賦景詩,亦有大家風範。

在經過南宋末年短暫的顯赫後,西嶴漸趨平淡。“絕勝文章三月暮,一溪紅雨落花芬”,再好的文章,也留不住枝頭的春花;再輝煌的功業,也阻不住世事的風流雲散。晨風暮雨中,馬頭牆上的彩繪褪盡色彩,古墓前石翁仲的容顏也漸漸模糊。西嶴,終於淪為一隻寂寞的小山村。說來令人難以置信,西嶴的沒落,竟與當地人普遍推崇的"學而優則仕"的人生模式有關。西嶴先人的隱逸思想並沒有給後人多大影響,因為對於那些未經歷過世事滄桑的後代書生來說,功名是永遠無法抗拒的誘惑。西嶴的詩書傳統,培養了後人勤奮好學的品性,這使得他們中的不少優秀者考取了功名。就這樣,一個又一個德才皆備的西嶴學人外出應考,然後放官在外。這當然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但事實上,這削減了西嶴本地的人才資源。人才外輸越多,自身的人才就越緊缺。而且,一般放任他地的官員,往往要帶親屬一起遷走。宋朝時西嶴的四大姓陳、鄭、周、王,至今只留陳姓子孫,其他三姓先後都已遷往其他地方。因此,西嶴一直無法擴大自身的村莊規模。

這種無奈的取捨至今仍在繼續。年輕的學人懷揣走出大山的願望,穿過長長的山路,到山外的學校求學。日後如學業有成,他們大多是留在外面的世界而不會再回來。 或許,偶爾在午夜夢回時,他們仍能看到村頭惠德橋下的溪水中,有一輪明晃晃的月,清冷而寂寞。

①此事見於車嶴《穆氏宗譜》。關於穆修的身份,有不少疑點。據《宋史》記載,穆修( 979—1032)是北宋中期較有知名度的文士,力主恢復韓、柳古文傳統,山東汶陽人,曾任泰州司理參軍,後為潁州、蔡州文學參軍,居於蔡州;而據車嶴《穆氏宗譜》記載,其始祖穆修生於1160年,于宋嘉定癸未年(1223)遷車嶴。二者關於穆修的生卒和行蹤的記載均不符。可能遷于車嶴的是穆修的後代,或另有其人。

②車嶴港源出白岩山,由北向南出海,主流長30公里,至山前渡分為兩支,東支稱車嶴港,注入白礁水道;西支稱長亭港,匯入胡陳港後注入蛇蟠洋。解放後長亭港被堵斷,並在九江村東和團嶼村西之間築壩建成車嶴港水庫。

③據西嶴《陳氏宗譜》記載,集福寺建於東晉年間,後周廣順元年( 951)賜名保福,宋治平三年(1062)改為集福寺。明朝時寺院曾毀圮,清康熙年間重建,乾隆三十六年(1771)續建大殿,道光二十八年(1848)再建法堂、淨土堂及寺右興福廟。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