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入潮汕陳姓兩大支派
陳泰初是莆田入潮的一支
陳氏興化莆田支之先祖為浙江錢塘人。其後裔南遷至福建興化泉州,傳至陳仁,始遷莆田玉湖涵頭村。陳仁因孫陳俊卿為宋宰相,遂追封為“祈國公”。祈國公陳仁有兩個兒子,長子陳貴,其子陳俊卿;次子陳賢,陳賢兒子陳誥。
陳誥號泰初,字元美。因宋時推行不在自家地方為官政策,故陳泰初登進士後於宋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8)任潮州府通判,遂舉家遷入揭陽縣。先擇裡揭陽縣藍田都深泥洋(今揭東縣境內),後遷於揭陽縣漁湖都古家洋(今舊寨村)。因此,陳泰初成為陳氏莆田另一支入潮之始祖。
陳泰初有四個兒子,長子、次子居於揭陽縣,分創仁和、玉宮、西洋陳、舊寨、半洋村、華清、新亨等幾十個鄉村。三子宗澤登宋紹興丙寅科進士,授官承鳳郎。遷居海陽縣(今潮安縣)之鳳塘鄉(俗稱下塘),成為鳳塘始祖。後其子分創海陽縣之東鳳、象埔、古巷等地,成為潮安縣一大姓。普寧縣旱塘等地,潮陽縣之海門及海陸豐,遠至龍川縣和廣西永淳等地也有陳泰初系之子孫。第四子遠遷惠州府惠陽縣之大州場施甲等地。此外,饒平、澄海、揭西、汕頭郊區都有陳泰初之裔孫。從公元1098年至今,已有千年曆史。
陳泰初莆田支的先祖,源出河南潁川,故凡莆田支陳氏公廳門額皆書“潁川舊家”。
陳氏莆田支之陳泰初系如今在潮汕地區已成為一大姓,但陳之欽教授在其《中華陳氏源流》一書中卻隻字未提,而只注重客家地區陳氏之源流之考證。盧繼定先生《陳氏入潮有三支》一文中,似乎也不全面。
在揭陽黃歧山麓的陳泰初墓,現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陳秘校是“諫議大夫派”入潮始祖
陳氏諫議大夫派的入潮始祖陳秘校,原籍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涵頭村石獅巷,是宋嘉熙二年(1238年)戊戌科進士,初在朝中的館閣任職,此後幾經遷升,至度宗時是諫議大夫。他秉性剛毅率直,曾多次在朝堂上犯顏直諫,抗疏權奸。賈似道對他十分忌恨,曾與人謀劃陷害他,但沒有得逞,直到咸淳二年(1266年)才找到個藉口,把他“下放”到遠離京師的潮州通判。然而,陳秘校並沒有因冤被貶而意志消沉,他在潮州任職依然是:“正色直言,居官有殊政”。等到他任滿欲啟程歸家的時候,地方百姓紛紛趕來,攔住車馬,跪著、哭著,說什麼也不肯讓他離去,陳秘校非常感動,便接受幕僚的建議,帶著田氏和鄭氏二位夫人,在潮屬地揭陽縣官溪都祿宜鄉(今屬榕城區仙橋鎮)定居下來。
陳秘校的兒子陳紫洋,貢生出身,曾任南京府學教授。他有五個兒子,除了四子智齋被安排回福建老家“奉先人之祀”外,其餘均在潮汕發展。他的長子仁齋創業普寧東華嶼;次子義齋原居祿宜,後代於清末遷出,創居榕城八陰樹下。三子禮齋也有五個兒子:長子瀛島創潮陽樹下,後代分創曲溪坑尾仔村和揭東桂嶺福崗村;次子瀛州創潮陽東湖;三子瀛省創潮陽大滘和碑頭仔;四子瀛川創潮陽馬滘;五子瀛溪創揭陽洋下鄉(今揭東縣桂嶺鎮圍頭村),後代分創東山頭及陳頭、海豐等地。由於陳秘校官階最高時為諫議大夫,後代對外便自稱“諫議大夫派”,僑居泰國的後代還成立了“旅泰諫議大夫派族親會”,現任理事長是陳秘校的二十一世裔孫陳霖江。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宗支不但人丁旺,分佈廣,而且出了不少歷史名人,明代云南兵馬布政使司陳樸庵,康熙辛卯科舉人陳士元,乾隆朝殿前侍衛陳虞先,民國惠來縣長陳祺年,揭陽縣長陳實甫便是他們當中的代表。
陳氏諫議大夫派入潮
737年,傳25世,裔孫遍布潮汕及海內外,不愧是“海濱鄒魯”之“喬宗望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