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華陳氏 »

遵義習水仙源楊久台陳氏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5年09月30日

遵義習水仙源楊久台陳氏

2015-03-22

陳友諒,生於西元1319年,湖北沔陽人,祖籍江州義門陳(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義門陳村)人,陳友諒雖然失敗,但他應該是江漢及江州之一大英雄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風騷梟雄。這不僅僅是湖北沔陽之驕傲,也是江州義門陳氏之驕傲。

本人來自陳友諒祖籍地—江西德安縣(古江州義門陳),受江西省江州義門陳文化專業委員會之委託,來參加湖北仙桃“大漢陳友諒”研討會,我非常榮幸。本人從事陳友諒家史研究多年,走訪了江西、湖北、湖南三省 100多個縣市, 800多個鄉鎮,對陳友諒之家史初步有所考略,現將考證情況介紹如下:

 

一、陳友諒建都江州(九江)之原因:

九江(原名江州、又叫柴桑)歷來乃兵家必爭之地,長江與鄱陽湖交會處,水陸交通之要塞,風景秀麗的廬山腳下,土地肥沃,旱澇保收的丘嶺地帶,是當時江南最大的港口大鎮,此乃建都原因之一。

江州義門陳氏建莊于唐代,興旺于宋代,曾創造了十五代、三千九百餘口、三百餘年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奇觀,成為了唐宋時期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團結最緊、合族時間最長的天下第一家;曾受到唐宋時期七位皇帝二十七次之旌表。當時家族內部就流傳著一句諺語:“金雞叫鳳凰啼,不出天子到何時”。那時家族成員就預測到將來義門陳家要出天子,因為義門陳氏本身仍陳朝皇帝陳霸先之後裔,血液中流淌著皇家的血脈。

由於當時義門陳家族勢力龐大、朝野大盛、恐將來危及朝廷統治,于宋嘉祐 144七年(西元1062年)七月初三,宋仁宗親自下旨勒令分家,從此義門陳氏三千九百餘口人分遷到了全國七十二個州郡(今16個省個縣),但太多數成員分佈于江西、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等長江流域,家雖然分了,但當時還留下了近三百人固守故土,到元代時,經過二百餘年的發展,義門陳故居有繁衍為二千餘人;俗話說“打虎親兄弟,打仗父子兵”,陳友諒祖籍江州,他沒有忘記義門陳傳統和義門陳精神,義門陳故居後裔及分散到長江流域的後裔就是陳友諒統治天下的有生力量。此乃陳友諒建都江州(九江)原因之二。西元1360年陳友諒稱帝,改國號大漢(江漢人),改年號大義(義門之後),這就是一個充分的說明。

 

二、為什麼明太祖朱元璋血洗義門陳,明世宗朱厚熄表彰義門陳?

據德安縣誌及廬山志和全國義門陳氏家譜均載“義門陳毀於元末”,陳友諒雖然于西元1363年戰死於鄱陽湖(今江西湖口縣東莊鄉四王廟),但西元1363年於西元1368年間,各地陳友諒的同黨力量還在奮力反抗,主要反抗力量是陳友諒直屬親人及陳氏家族成員。朱元璋特別相信風水,恐陳氏家族東山再起,他多次派軍隊到義門陳故居血洗義門陳,見陳姓人就殺,把義門陳三百多年建起的家園及唐宋時期的輝煌建築全部化為灰燼,最殘忍的是義門陳祖墳全部被朱元璋軍隊掏空,從而達到破壞風水之目的,據德安縣誌和九江府志記載:“元末至明嘉靖32年(西元1553年)德安縣基本無陳姓人口”。也就是說自1363年至1553年,這 290年間德安縣基本無陳姓人口居住,其原因是怕朱元璋殘忍報復,直到明嘉靖32年(西元1553年)世宗皇帝感到先帝之殘忍,發自善心,赦表義門陳,查訪義門遺跡,重樹義門牌坊。從此部分義門陳後裔又從各地遷回到義門老家居住,本人先祖就是那時從江西吉安遷回老家德安居住的其中一支。

 

三、陳友諒世系及遷徙:

 1世知升:宋嘉祐八年(西元1063年)義門陳大分遷時分遷崇陽莊,為崇陽莊一世祖,生子一:世儒(被奸臣所害)無嗣,以義門陳延賞公第三子僖公為嗣。

 2世僖公:原住高安,因官袁州(江西宜春),未遷至崇陽,仍住袁州。生子一:允登

 3世允登:宋封榮祿大夫,生子一:秉德

 4世秉德:宋封光祿大夫,生子二:泊立、泊成

 5世泊立:曆官雲南臨安府知府,升任雲南巡撫,妣韓氏,生子二:可宗、可緮。

 6世可宗:曆南雄府保昌縣知縣,升任嘉應州知州,妣李氏,生子一:履謙

 7世履謙:歷任廣德州建平縣知縣,升任六安州知州,妣吳氏,生子三:沅文、沅武、沅斌。

 8世沅文:字桂元,號福山,進士,曆官南京,後官廬陵(江西吉安),妣譚氏,生子一:泄翰

 9世泄翰:字文龍,官參知政事,元兵至有諷其降,其日“諸事特畏死耶人孰不死耶”被執至,抗不食卒,母譚太君病尼寺中,左右視之涕下日:“幸與 吾兒同日死,又何恨栽?”。時避難邑,母亦自盡事詳國史。妣鄧氏,生子一:麟昌

10世麟昌:妣方氏,生子四:禧、福、祥、祿,卒葬崇陽。

11世禧公:攜全家遷居武昌府崇陽坊源。生子五: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一出福公為嗣,千四出祥公為嗣。

12世千一:妣張氏,生子三:仲一(字普才);仲二,(字普略);仲三,(字普全)。後千一攜子轉遷臨湘陽田畈,以漁業為生。

13世普才(仲一):妣周氏,生子七:友福、友財、友直、友諒、友仁、友貴、友信。普才攜全家以漁業、遊至長江北岸定居于黃蓬山(今洪湖市烏林鎮)

14世友諒(普才四子):大漢皇帝陳友諒。…

平地干戈亂如麻,紅巾撞散各天涯。五馬太子如雷吼,有福原來江郡巴。一姓改為三五姓,一家分為三五家。人人記得詩八句,輩輩兒孫不得差。子騫(陳友諒之孫)祖生於湖廣武昌府中江新街子,理祖失位後,為躲避朱元璋的追捕,騫主被迫遷移,由湖廣武昌府入川,洪武二年(1370)到重慶綦江再遷貴州遵義,洪武五年(1373)從遵義遷習水仙源楊久,為考慮子孫不受明朝誅之,故將四子遷隱,長子伯楠丁氏居楊久祖業,次子伯君姚氏遷隱遵義,三子伯洲李氏遷隱瀘州,四子伯虎周氏遷隱綦江,為親親之義而不亂,特提詩句字派為准,詩曰:舜日英雄就此咱,紅巾撞散各天涯。麻城孝感和常德,仁綦瀘合共八家。又詩曰:盛時得志帝王家,紅巾撞散各天涯。入是我主真脈派,仁綦瀘合是一家。字派:鯉子伯守宗,興宣永天文。耳堯世思其,汝廷安定國。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